為創業者解釋什么是擠出效應?
平面的市場上,由于供應、需求有新的增加,導致部分資金從原來的預支中擠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擠出效應: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一、政府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出售政府債券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貨幣供給不變,政府出售債券相當于收回流通中的部分資金,則市場上資金減少,從而利率升高。利率上升減少了私人投資,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投資的利率彈性,投資的利率彈性大則擠出效應大。
二、政府通過增加稅收來為其支出籌資。在這種情況下,增稅減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費與投資減少,引起了擠出效應。而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消費傾向大,則稅收引起的私人消費減少多。
三、在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情況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價格水平的上升,這種價格水平的上升也會減少私人消費與投資,引起擠出效應。
四、政府支出增加對私人預期產生不利的影響,即私人對未來投資的收益率報悲觀態度,從而減少投資。
五、在開放經濟中當實行固定匯率制時,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起價格上升削弱了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出口減少,私人投資減少。
政府增加某一數量的公共支出就會減少相應數量的私人投資,從而總需求依然不變。對于擠出效應問題,西方經濟學家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反對國家干預的經濟學家認為,擠出效應是無可否認的。因為公共支出的錢不論來自私人納稅或是私人借貸,如果貨幣供應量不變或增加很少,則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會造成貨幣需求壓力,迫使利率上升,從而會減少私人投資。因此,擠出效應不會使總需求發生變化。
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者則認為:
(1)公共支出的擠出效應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來說,只有達到充分就業后才會存在擠出效應。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不存在蕭條時期公共支出排擠私人投資的問題。
(2)影響私人投資的,除了利息率水平,還有預期利潤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預期利潤率,那么公共支出對私人投資不是“擠出”而是“擠入”。
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響利潤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資者對預期利潤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大于對利息率變動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擠出”相等的私人投資。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總需求增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