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經濟熱門話題探討
26483億美元,這是截至2010年9月份中國外匯儲備余額; 10600億美元,這是同期中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 9068億美元,這是截至2010年10月份中國持有美國國債余額; 明年,吸引外資1000億美元—— ……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財富、輸出資本;同時,中國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吸引外資、輸入資本。 于是乎,一個百姓關心而又感到費解的“疑問”呼之欲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到底是“有錢”,還是“缺錢”? 實際上,坐擁巨額外匯儲備而又積極吸引外資,只是全球化時代無數個中國財富“疑問”中的一個。出口和進口、儲備和投資、質量和效益、中國和世界…… 每一組話題都牽連廣泛,集中體現了2010年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互動的復雜性。要破解這些“疑問”,需要避免似是而非的觀點,更要避免以訛傳訛,但歸根到底還是需要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坐擁巨額外匯儲備但又大量引進外資,外匯儲備為何不能用于國內投資 中國人民銀行10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為2648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 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連續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看似“不缺錢”;但同時中國各地仍在大力招商引資。 為什么中國不能直接把外匯儲備用于國內投資呢?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包括現鈔、國外銀行存款、國外有價證券等。雖然外匯儲備也是一種國民財富,但卻主要用于進口、償還外債、對外投資和調節外匯市場等。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斌曾表示,外匯儲備如果用在國內,則有“二次結匯”的風險,會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 舉例來說,假如中國人民銀行將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發給國內企業和民眾,后者要想在國內投資和消費,必須將外匯換成人民幣。這樣,相當于央行“左手”將外匯發給企業和民眾,“右手”又發行等值人民幣,將外匯從企業和民眾手中收回來。這就是所謂的“二次結匯”風險。在此過程中,國內財富并未增加,而貨幣發行量卻增加了,因此將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增大。 中國大力吸引外資,還有更為復雜和重要的原因:從歷史上看,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資金缺乏,迫切需要吸引外資發展經濟;從現實看,中國吸引外資,不僅看重資金,更看重外資可以帶來國內所缺乏的產品、技術、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等。 當前,中國吸引外資的重點已在悄然發生變化,今后將更加注重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特別是將利用外資與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結合起來。 擴大出口有利于積累國民財富,但國際收支失衡負面效應不容低估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穩定外需、擴大內需,成為中國經濟較快觸底反彈的重要“推手”。從世界范圍看,后危機時代,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提出要擴大出口,將其作為實現經濟復蘇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時代,出口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發揮各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比如,中國生產的服裝物美價廉,而東南亞生產的水果價廉物美,中國可以將具有競爭優勢的服裝出口,換回東南亞的水果。即使雙方生產的服裝和水果總量沒有增加,但由于存在交換,雙方消費者的整體福利卻提高了。 由此可見,出口的目的是為了換回其他國家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和服務,進而改善本國民眾福利。如果出口大于進口,就會積累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1月份發布了《金融危機考驗中國模式》藍皮書,指出中國將資源、廉價勞動力等以外貿產品的方式低價出口到歐美市場,但國內民眾卻沒有充分享受到“世界工廠”的實惠。同時藍皮書認為,龐大的外匯儲備對中國財富安全構成了嚴峻考驗。 如果盲目追求出口,中國還可能面臨一系列困境,如順差在中國,利潤在外企,但能源、資源、環境和國際貿易的壓力卻在中國。 中國在“世界工廠”的光環下,背負著資源和能源快速消耗、環境惡化的沉重負擔。與此同時,國際收支失衡還容易引發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糾紛。正因如此,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外匯儲備不斷增多,中國國民財富卻面臨縮水威脅 巨額外匯儲備作為一種國民財富,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滿足中國龐大的進口需要,保證中國國際支付能力,擴大對外投資,有利于中國更大范圍內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和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等。 中國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既有中國出口競爭力較強、吸引外資較多等原因,也與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活動、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增加和“熱錢”涌入有關。 但放在全球范圍內衡量,中國外匯儲備相對于中國經濟總量以及進出口、外債和對外投資規模來說,都明顯偏高。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既可以看作是國民財富不斷增加的明證,也可以看作是國民財富利用效率不高的表現。 一方面,中國國內投資和消費的空間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們又有大量外匯儲備用不出去,只能投資美國國債等收益率較低的領域。這好比一個家庭,一方面有很多需求需要滿足,另一方面又在銀行放著大量閑錢。 如果再考慮到外幣貶值、通貨膨脹等多種因素,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在以實際購買力來衡量時面臨縮水威脅。 GDP非常重要,但“唯GDP論”早已過時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最常用指標之一。 近年來,GDP的缺陷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GDP反映的是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但卻不能反映生產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方式和過程。 舉例來說,同樣是創造100億美元的價值,有的依靠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有的更為環保、綠色,如現代服務業;有的靠資金、勞動力的大量投入,也就是粗放型發展;有的靠技術革新、管理改善和效益提高,也就是集約型增長。 而且,隨著“包容性增長”理念在全球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樣是100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到底由誰來享受也有不同,而這則關系到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正因如此,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將更多考慮如何實現更好發展,而不是單單強調更快發展。好的發展,必須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型;好的發展,必須讓全體社會成員分享發展成果,實現包容性增長;好的發展,必須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從全球范圍看,在國際金融危機當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綠色增長、創新增長和包容性增長。由于歷史原因,中國錯過了數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但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完全有可能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搶占先機、引領潮流。 中國需要發展,但中國需要同世界一起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從制造生產,一直到銷售流通,并從中獲取了巨大利潤。 有人不解,為什么中國人的錢不能讓中國人自己來賺呢? 這個問題說到底,其實是為什么中國要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問題。 實踐證明,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關起門來搞生產和消費。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和戰略性行業,一個國家需要保持其獨立自主的發展能力。但是這些行業畢竟有限。在眾多其他行業和領域,外資的引入,將帶來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選擇,有利于增強市場競爭,提高市場效率,改善消費者福利。 在全球化時代,如果繼續堅持在所有行業和領域區分“內資”和“外資”、“中國”和“外國”,只能是狹隘的經濟民族主義表現。這既與現代經濟的發展趨勢不合,也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有關開放市場的承諾不符。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將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國內投資環境將變得更加規范和透明。中國合理、高效地使用外資,既有助于推動中國國內經濟發展,也有利于讓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 今后十年,中國仍處于必須緊緊抓住和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要維護好戰略機遇期,需要中國繼續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中國,這就需要中國和國際社會一起分擔責任,共享發展機遇。(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