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如何被"算計"
4%、5%……近期一路走高的投資者的心理。不過專家提醒,理財產品發行前后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往往不計收益,投資者務必留意投資期限的實際長度,謹防收益被過度稀釋。
到期日并非到款日
投資者劉先生最近手頭有點閑錢,想找一個期限不長、回報率較高、風險較小的領域來投資。一位從事金融行業的朋友告訴他,很多銀行會不定期的推出短期理財產品,投資期限一般在半年之內,收益率比活期存款高不少,即使投資達不到預期收益率,也會不低于活期存款利率,風險比投資證券小多了,很符合劉先生的需要。
劉先生聽朋友的建議,購買了一款為期21天的短期理財產品,投資金額為20萬元,投資回報率為3.7%。他計劃到賬之后,看看實際收益,再決定是否要投入更多。21天之后,劉先生查了查賬戶,發現錢并沒有如期到賬,他很疑惑,便給客戶經理去電咨詢,對方回復稱:“您的錢需要12天后才能到賬。”
原來,這款理財產品在正式計算利息(以下稱起息)之前有一個認購募集期,為期7天,產品到期后還有一個清算期(又稱贖回期),為期5天,清算期結束之后,收益才真正打到賬上。劉先生在認購募集期的首日購買的理財產品,算上募集期和清算期,在投資33天后才能獲得本金和收益,投資期限被拉長了12日。
募集期利息“打水漂”
據調查,各大銀行推出理財產品時間不定,發售時間一般為月初。在咨詢時,業務經理總會以種種理由“誘惑”客戶出手:“這款產品賣得太火了,很多人沒買上就賣完了”。“您今天不買,可能明天就沒有額度了”。“類似產品何時推出時間不定。”
據業內人士介紹,每款理財產品都有一個募集額度和一個起點投資金額,金額至少為5萬元。在一段時間內,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的總購買金額達到募集額度,產品即開始起息。不過,銀行一般會對理財產品的認購定一個期限,時長為7日左右,稱為募集期。如果募集期內理財產品的總投資額達不到募集額度,一般也會在募集期結束后的第二天開始起息。不過,各銀行的業務經理均稱“就目前的火爆程度,投資額達不到募集額度的情況不會出現。”
如此一來,算上到期后的清算期,投資一款理財產品實際上存在兩個非投資期限,在非投資期限內,投資者原則上不能提取現金,大多數銀行在非投資期限內不為理財產品計算利率,少數銀行表示可按0.5%的活期利率來計算。
有專業人士提示,投資者應當在離起息日較近的日期內購買理財產品,以縮短認購募集期,以盡量降低投資收益的被稀釋程度。不過,也有不少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近期理財產品的購買需求旺盛,募集期剛剛開始,產品就幾乎被搶購一空,如果想在離起息日較近的日期購買,恐怕會買不著。 {page_break}
“空窗期”成行業潛規則
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理財產品屬于各個銀行自行推出的個性化服務,投資期限、非投資期限和預期利率均自行設定,行業內無統一標準。于是,在幾家銀行帶頭設立清算期后,其他銀行也紛紛效仿。
據調查,今年3月初還未設置理財產品清算期的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目前已經“跟上潮流”。4月初,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清算期調整為5個工作日,農業銀行則變成了2個工作日。而在工商銀行,3月初發行的理財產品在清算期內利率還按當時的活期利率0.4%來計算,但到本月初已經取消了清算期計息。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市場自動調整,各大銀行的理財產品逐漸形成了一條“潛規則”,即一方面普遍存在清算期和募集期,另一方面非投資期限內理財產品不計息。
不過,作為客戶利息“空窗期”的惟一“補償”,目前各行發行理財產品均已不再收取手續費。但一位銀行業內人士私下表示,其實免收手續費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位人士表示,理財產品所給出的回報利率,實際上已經將手續費考慮在內。
部分銀行清算期比較
銀行名稱 清算期時長 清算期利率
中國銀行 5個工作日 無利率
工商銀行 3個工作日 無利率
建設銀行每個月10日到賬 無利率
農業銀行 2個工作日 無利率
交通銀行5個工作日內 無利率
中信銀行 浮動,平均2個工作日內 活期利率
興業銀行 1個工作日 無利率
招商銀行 浮動,大多數為當日到賬 無利率 {page_break}
幫您算賬
理財收益如何“被算計”
投資者蘇先生日前看中了某國有銀行推出的一款理財產品,認購募集期為4月2日至4月7日,起息日為4月8日,4月15日到期,年化收益率為2.1%。該產品投資期限為7天,清算期為5個工作日。由于4月15日為周五,所以實際清算期為7天。也就是說,蘇先生在4月2日購買了10萬元該理財產品后,要等到4月22日才能拿回資金,資金將被整整占用20天。
根據計算,蘇先生的理財產品到期后,按照年化收益率2.1%計算,他將獲得40.27元的收益,但如果認購募集期和清算期內不計息,等于蘇先生是在20天的實際投資期限內獲得了40.27元的收益。照此計算,實際年化收益率計算公式為實際收益×365÷實際投資期限÷本金,即40.27×365÷20÷100000=0.73%,只有銀行宣稱的年化收益率的1/3左右,客戶的收益被大大“稀釋”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