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寒冬A股呼喚重新“設計”
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之后,中國股市再次進入寒冬:經濟發展了,股票多了,市值大了,投資者的熊市感受卻遠甚于三年前!這就是2011年年末的A股印象。
熊市感受甚于三年前
從2005年的998點到2008年的1664點,再到2011年正在形成的市場新低點,雖然上證綜指仍然高出三年前的低點三成左右,但股市蕭條的氣氛已經包圍了投資者。
2011年四季度以來,在滬深兩市上市滿一年的公司中,僅有不到6%的公司股價上漲,而三個月以來,跌幅超過三成的股票卻達到463只,2008年熊市時大部分投資者被套的一幕再次大面積上演。而這一次,由于投資者數量相較于三年前大幅上升,熊市的波及面有所增加。
記者走訪北京多家證券營業部發現,營業部散戶大廳內人氣全無。在經過2009年的恢復性上漲與2010年的全年寬幅震蕩后,雖然2011年的中國股市受到國內經濟發展勢頭放緩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考驗,但是我國經濟仍在穩定增長,為何人們感覺現今的市場環境與三年前那場危機帶來的熊市感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高擴容”“股東跑路”
從2008年末的4.5萬億元猛增至2011年末的16.5萬億元,滬深兩市流通市值爆炸性增長。與此同時,承接如此之大規模股票供給的市場成交資金卻增加有限,負利率、樓市限購等并沒有催生存款向股市的“搬家”。入市資金并沒有成比例增加,顯示出市場供需面臨失衡。
與上一個下跌周期之前中國石油、中國神華等眾多超級大盤股發行上市不同,今年以來,一批“低含金量”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高價上市,讓投資者對股市擴容產生了新的質疑。“‘三高’擴容害死股民。健康生活,遠離‘三高’。”一名證券業知名分析師道出了對各式各樣的中小盤新股發行中高發行市盈率、高發行價格以及高超募資現狀的無奈。
而在另一方面,在此輪宏觀調控周期中,沒有比減持上市公司股份讓股東與高管更快地獲得資金,股市已淪為“提款機”。
股市信任危機頻繁上演
2011年上半年,將鐵礦、稀土礦、金銀礦注入上市公司一時成為股東最熱衷于做的事情。但隨著眾多資本運作極少真正實現,市場出現一系列“跳水比賽”,重慶啤酒、三峽新材等股票的連續跌停無不導致散戶與機構投資者的嚴重虧損。有市場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不僅經過股權分置改革已經控制了大量股權,同時它們又對公司的經營管理主動權在握,這不僅使中小投資者更容易“中套”接下最后一棒,也使得基金公司等原本責任心不強的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中地位更為被動。
年末,中國證監會公布的幾起基金公司、證券公司“老鼠倉”及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內幕交易案件,一方面顯示出監管層打擊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的決心,另一方面也顯示原先強勢的機構投資者在當下所面臨的另一個信任危機。
急功近利遠甚以往
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表示,中國股市的一大特點就是高換手率,這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中國投資者的投機心態,而不少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A股的巨大結構性差異體現的投機心態嚴重甚于上一輪熊市:目前滬市主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僅有13.2倍,但深市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卻高達27.6倍和37倍,而在2008年10月末,滬市主板和深證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都曾最低跌至15倍左右。
更讓人擔心的是,目前這種急功近利的投資心態已經從二級市場蔓延到一級市場,各類創投公司對于企業上市的包裝,不僅造成優秀創新企業價值的扭曲,更從深層次波及新股發行市場的健康運行。
“十年零漲幅誘發不滿,主要是市場定位出了問題。如果有分紅,股價不漲也能賺錢。”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
2011年11月,中國證監會表示正系統梳理和研究分紅稅收政策,推動分紅稅收政策合理化。對此,清華大學金融學教授宋逢明表示,中國股市應當以上市公司分紅為主軸開展新一輪制度改革,使股票市場從股民互搏的賭場轉變成真正的投資市場。必須建立新的現金分紅制度。
有不少市場一線人士認為,要想改變中國股市的生存方式,仍然需要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完成規模和結構上的轉變,同時更需要監管層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