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困擾
霍建國:成本激增削減制造業競爭力
歐盟、美國、日本三大貿易伙伴的市場份額變化直接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走勢,而最近,我國在歐美日的市場份額正在減少。
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我國出口產品在美國、歐盟、日本市場的占比分別下降1.3、1和0.6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的為紡織、服裝、鞋類、箱包、家具、玩具和塑料制品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其中,紡織服裝在歐美的市場份額下降1.1%,家具下降1.7%,玩具下降2.0%,箱包下2.6%。而同期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在歐美的市場份額則有所上升,如印度占美國紡織品市場的份額由19%上升為20%。
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最近不斷上升的國內要素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近3年來,國內勞動力工資成本大幅上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調,致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面臨傳統出口大國及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數據顯示,孟加拉國勞動力成本是0.22美元/小時,柬埔寨0.33美元/小時,越南0.38美元/小時,印度0.51美元/小時,而我國是1.08美元/小時。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已然影響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受成本上升困擾的還有我國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貿易穩定增長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但2011年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減少。2011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10855.9億美元,增長16.3%,低于總體出口增速4個百分點,分別低于初級產品、農產品、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速6.8、6.7、3.9個百分點。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為11.5%,低于總體增幅8.8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占我國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59.2%下降至2011年的57.2%,減少了2個百分點。而同期紡織服裝的出口增速卻高于機電產品,增幅為20.6%,高于機電產品增幅4.3個百分點。
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的回落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是歐美經濟不景氣,投資品發展緩慢,導致需求不振;另一方面則是原材料和成本上升壓力較大。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調查顯示,自2010年年底以來,機電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上漲10%~20%,機電產品出口利潤總體水平偏低,平均利潤率僅為3%~5%。情況表明,我國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減弱。機電產品出口增幅的下降與推動與外貿易轉型升級相違背,不利于我國出口產品結構進一步向制造業的中高端提升。
裴長洪:靠奢侈品消費拉動內需不現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關于外貿,一是要穩增長,二是要積極擴大進口。那么中國該如何擴大進口呢?有人提出,中國奢侈品關稅過高導致國內購買力流失海外,并建議降低奢侈品進口關稅,拉回境外購買力,進而實現擴大進口的目標。
我個人認為,這個建議并不可行。2011年,中國進口消費品的規模大概是1200億美元。其中,奢侈品進口規模大概是在170億美元~180億美元,占比15%。雖然未來奢侈品需求仍會增長,但想要依靠其來拉動國內幾千億元乃至上萬億元的內需市場仍不現實。
再退一步講,即便需要境外奢侈品消費回歸以提振內需市場,單純通過降低關稅的手段,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消費者選擇境外消費奢侈品的理由很多,除了價格因素外,69%的人選擇境外消費的原因是境外貨品樣式豐富,有45%的消費者更是將境外購買作為一種享受,即能夠更加真實地享受產品原產地和本地的服務,而這些并不是能夠通過降低關稅來滿足的。
姚景源:三駕馬車現新問題影響激活內需
目前,中國經濟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經濟下行和物價上漲“雙壓并存”。從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8%、9.7%、9.5%、9.1%、8.9%,連續5個季度回落。用支出法分項來看,投資、消費和出口這三架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也在近期遇到了新情況和新問題。
先看出口。2011年1月份中國出口增幅為37.7%,到了當年12月底,出口增幅已回落至13.2%,而今年1月、2月,出口增幅就只有6.9%。
再看投資。投資可分為三種,分別是基礎設施投資、企業更新改造擴大再生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經過金融危機期間4萬億注資刺激,一度出現20%~60%的增長,但隨著資金刺激作用日趨消散,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隨之日益減速,到今年1月、2月更是出現了-5.4%的負增長;企業更新改造投資總體而言不錯,但由于國內企業改造創新動力不強,今年1月、2月投資同樣出現了回落;至于房地產投資,由于投資和投機資金的投入,使得房產資源和需求嚴重不匹配。而投資增速的回落,也直接拉動了經濟下行。
最后是消費。目前正處在中國消費結構升級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國民消費正從衣食消費逐漸轉移到住和行,但由于近來過高的物價,令居民很難消費,而居民不消費,國內市場就很難被激活。
朱鴻杰:五問題困擾外貿發展壓力大
擺在中國外貿面前的不僅是外需不足,還有不少來自內部的挑戰,主要有五大問題。
一是人民幣匯率風險依然存在。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30%,如考慮通脹因素,升值幅度更高。預期未來一段時期,人民幣對美元仍將以升值為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磚國家中的印度、俄羅斯、巴西的貨幣對美元卻在貶值。這將嚴重削弱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增加中國外貿的匯率風險。
二是企業“融資難”問題解決緩慢。宏觀調控政策加大了企業融資難度,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面臨的資金壓力更大。商業銀行因為中小企業缺乏擔保和抵質押物,或中小企業經營問題等原因惜貸。即使給予融資支持,利率上浮幅度較大,小貸公司的利率更高,可達基準利率的4倍,加上貸款過程中各種費用,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要素成本顯著上升,傳統優勢遭遇挑戰。近幾年,企業職工的工資增幅平均大約都在10%~12%。2010年和2011年數十個省/市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平均超過20%。特別是新生代務工人員對薪資待遇和生活條件要求更高,短期遷徙率提高,對企業用工造成不利影響。相對而言,越南和柬埔寨的最低工資標準分別約為中國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周邊的東南亞國家人口紅利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更顯著,產品輸往歐美可享受更優惠的關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制造業把生產基地和訂單轉向這些國家。
四是出口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國內現在的狀況是,外貿企業中90%以上為中小企業,本身風險承擔能力較弱。而出口信用保險對外貿企業的覆蓋率只有10%,很多中小企業因無力承擔風險而不敢接單,或不敢接長單和大單。2011年下半年以來,訂單短期化趨勢明顯。2011年10月,廣交會成交訂單中,3個月以內的短單超過一半,3個~6個月的訂單占比約三分之一,超過6個月的訂單僅有約10%。
五是制造業產業國際分工處于不利地位,附加值較低。
李健:重視利于外貿回穩因素
提到國內環境對中國外貿產生的影響,挑戰的確存在,但回穩的利好因素也在增多。
挑戰主要來自五方面:一是從中長期看,未來進口仍然是剛性需求,難以抑制進口價格高企給外貿企業帶來成本上的巨大壓力;二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升值和波動;三是勞動力問題;四是傳統產業生產力提高趕不上成本上升;五是進出口管理體制仍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
利好的因素則來自兩方面:一是國內的通貨膨脹情況正在趨緩,今年前兩個月我國通脹率已經回落到3.9%,2012年全年更有可能控制在4%左右。同時,人民幣匯率也隨著貿易趨于平衡,盡管人民幣長期看還是升值趨勢,但近期升值的壓力實際上有所減輕。近期無論是人民幣的中間價還是離岸遠期人民幣匯率都是有升有降。3個月的人民幣遠期匯率更呈現持平或下降的趨勢。另外,從2月份的國際海事組織公布的數據來看,出口訂單指數也在轉好。相信隨著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微調,未來一段時間,貨幣供給將趨縮,外貿政策將保持穩定。
二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5%的目標,對外貿發展具有新意義。調低經濟增長的目標,對于外貿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為,調低經濟增長目標,有助于抑制國內投資過熱以及抑制通脹率,使外貿增長不至于承受過大的成本上升壓力;同時還有助于緩解多年來困擾企業資源能源供求、勞動力供求以及貨幣供給的緊張狀況;另外還有助于為外貿轉方式、調結構、促平衡創造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