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業目前已進入產業轉型期
雖然百麗、鴻新爾克、康奈、東藝等一批鞋企已經在安徽宿州落戶生根,但轉移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
眾所周知,中國鞋業“戰火連連”,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出現大滑坡,國內鞋業市場新品牌不斷涌現,同行業間品牌競爭日趨白熱化,歷經了三十多年粗放式快速發展的中國制鞋業已積累了很多矛盾,目前已進入產業轉型期。
“以出口為主的制鞋產業,面對國際市場萎縮,又加之來自主要市場國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今年形勢異常嚴峻,沿海地區一批小企業紛紛倒閉,生存下來的企業下行壓力較大。”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楊承杰表示,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是鞋企“轉得好”的必要條件。但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均不能一夜實現,在轉移、轉型之間,即將面對的是新難題與舊疼痛。
企業:先活下來再說
聽話帶你去要飯,不聽話帶你去做鞋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宋曉武以這句行內話自我調侃,制鞋行業是傳統行業,被認為不能帶來很高附加值。如今,這一行業又面臨著一個共同選擇:轉到哪里,如何轉型。“不轉移,談何轉型?”宋曉武說。
宋曉武告訴記者,2007年開始,他就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考察,最終將企業轉移目標定在宿州。這與宿州的管理機構有很大關系。“因為政府的支持對企業運作的成功與否有著關鍵性作用。”宋曉武說,宿州市政府是把制鞋基地當作實實在在的事業在做,給予了企業很大支持。另外,宿州區位優勢明顯,鄰近的省份都是人口大省,有利于做強企業產品,更快搶占市場。
“我到一個地方考察,一般只去兩個地方,一是看這個地方的農村有沒有閑人,如果農村有勞動能力的閑人很多,表明這地方可用人力資源豐富;二是到這個地方的政務服務中心去,咨詢一些政策,再看這個地方政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效率。”宋曉武說,百麗鞋業到宿州建設了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的廠房,并且已經投入生產了兩年時間,實現產值數十億,而這在其他地方,僅僅建設相同面積廠房就要花費三四年時間,由此可見宿州對企業的重視程度。
據介紹,到今年8月底,百麗在宿州的產業鏈供應商將全部到位。宋曉武指出,對轉移企業來說,最難的是配套產業的不足,因為這樣會導致制鞋企業轉移后的總成本增加。
而在楊承杰看來,制鞋企業集中向一個地方轉移的窗口時間是3至5年。在這個時間內,產業轉移承接地如果不能形成產業集群,打造出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強化產業配套能力,其產業轉移的吸引力將會非常有限。
對此,宿州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長張冬云表示:“在我們看來,為轉入企業準備優惠政策不是招商引資唯一的硬件東西,更多的是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這要比優惠政策更重要。”
抱團應對難題
雖然宿州勞動力豐富,但將農村“閑人”變成產業工人,這條道路還將十分漫長。
東藝鞋業宿州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曦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當前正值夏收時節,我們決定干脆放幾天假讓員工回家務農,這本身就表明了企業文化要與當地習俗相結合。
對此,康奈鞋業宿州有限公司總裁丁杏燦坦言,要是在“三州一都”(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制鞋基地;以泉州為中心的晉江、石獅、莆田一帶的生產基地;以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一帶的生產基地;以生產女鞋為主的成都制鞋基地),制鞋技術工人聚集,即使在缺工潮最嚴重的時候,流動大軍仍然能滿足開工和兩班倒的要求。
這也充分表明,對于承接地來說,如何提供全行業、上下游的綜合優勢,功夫還要真正下在產業之外,如此才能保持產業鏈條的完整性和競爭性。
“百麗現在的員工只有8000人左右,要達到5萬人,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宋曉武強調,但這個問題急不得,否則就會在你的產品上表現出來。對于產業工人,要和中國城市化進程相結合,光有信心不行,還要有耐心。
“要令新生代農民工在家鄉找到歸屬感和光榮感,我們希望將制鞋產業打造成集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研發創意、教育培訓、會展旅游五位于一體。”張冬云說,現在蘇州正加緊建設保障性住房,讓務工人員能在城市安居,提供教育培訓的機會,讓工人在事業上有發展。各項完善的保障措施必定會吸引宿州在外務工的138萬農民工回到家鄉工作。
“硬件條件相對容易具備,但企業多年經營積累的市場客戶、品牌、信譽、營銷網絡等軟件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具備。”鴻新爾克集團總裁吳榮光說,這也是我們遲來的原因。因為百麗來了,我們也就跟著來了,產業鏈不完整等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只要“人”的問題解決好,其他都容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