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打折背后的嚴重隱患
眼下正值秋冬裝銷售旺季,可漫步鄭州大商新瑪特、丹尼斯、正道花園等多家大商場,卻發現不少名牌服裝紛紛舉起特賣大旗,“1~4折”、“50元起”的醒目條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商家大肆促銷的不是夏季過季商品,而是西裝、皮衣、棉服等時令商品。從理論上說,打折促銷并非百貨業的奇招,但今年涌現出的“價格更低、清貨時間更早、覆蓋品類更廣”諸多新特點卻引人深思:鄭州零售業是否陷入了低迷?服裝企業庫存壓力是否在加大?
筆者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稱,今年北京各大商場的打折季提前了將近一個月,打折商品的范圍比去年更廣,除了很多積壓庫存之外,一些新款和熱銷款也進入了打折品范疇。
省會部分商場高層人士透露出的信息也表明,今年以來,國內零售業確實陷入了低迷期,不少企業銷售增速在放緩。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打折戰折射出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企業普遍面臨高庫存風險問題。尤其對不斷追趕時尚潮流的服裝企業來說,一旦過季、過時就會迅速貶值,只能靠超低價甩賣來奮力一搏。
然而,在集體打折的短暫狂歡之后,商家也許會面對更多難題。商場打折過于頻繁會直接導致消費者養成“不打折不買”的習慣,即使面對大力度折扣,消費者也會在腦海里盤問:其他商場會不會更便宜?因此,當打折逐漸從促銷手段變成了市場常態,它的促銷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
為什么依然有眾多企業選擇“飲鴆止渴”?這是因為,對于眾多企業來說,在高庫存壓力下,品牌形象不得不被放到次要地位,如何消化庫存獲得資金流,從而生存下去才是首要問題。這樣的處理方法或許并不明智,但實乃無奈之舉。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在瘋狂打折帶來短期銷售高峰的背后,是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并且很容易損害品牌形象。同時,長期打折帶來的是毛利越來越低,企業為了保持資金運轉和利潤平衡,勢必影響到產品、服務的質量,對于品牌來說恐怕會因小失大。
從長遠角度考慮,服裝企業必須降低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加強產品的設計創新能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庫存控制體系,用高品位的設計、研發帶動銷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究其根本,打破同質化泥潭的治本之策就是提升品牌附加值,向科技研發要效益,一味的價格戰只會讓品牌形象下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