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習近平主席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的演講中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顯然是一個偉大的構想。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歐洲之間的陸上通道,開始形成于西漢,有多條線路,都以長安為起點(東漢時延伸至洛陽),穿越河西走廊,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跨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南亞、西亞,抵達地中海東岸,再通向歐洲以及北非。在大航海時代(15世紀到17世紀)之前,絲綢之路是歐亞各國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那時,內陸是人類活動的中心,中國是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15世紀末期,達迦馬通過海路,繞過非洲大陸南端,到達印度。從此之后,在東西方貿易中,海上通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絲綢之路這樣的陸上通道之地位逐漸下降。美洲的發現使得海洋變得更加重要,沿海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中心,西歐和美國因而崛起,中國則一度淪為邊緣。中國學會利用海洋之后,才又逐漸重新受到全球聚焦,踏上民族復興之路。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陸上通道重新成為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重要通道(當然,我們不能預期陸上通道的重要性會超過海上通道,它們之間的差距仍然會很大),那么,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會上升,全球經濟格局將隨之改變,開創內陸和沿海共同發展、更加平衡的新局面。中國的民族復興也將獲得新的動力。
由于遠離全球貿易的主要通道,內陸地區比較貧窮和落后,除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沿海地區依靠全球貿易,更為發達和富裕。不但中國國內是這樣,全球也是如此。絲綢之路經過的國家很多是內陸國家,其人均GDP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哈薩克斯坦是一個例外,它是人均GDP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內陸國家)。幾十億人生活的內陸處于全球經濟發展的邊緣,造成了發展失衡。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國內來看,可以使西部地區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從全球來看,可以使亞歐大陸的內陸地區更多地參與到全球貿易中來,中國和全球的經濟發展都將更為平衡。
當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意義重大,但困難也非常大。歷史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政治局勢動蕩、戰爭頻繁發生,以致只有絲綢這樣的奢侈品貿易才能有足夠的利潤。今天,陸上通道的不利條件仍然很多,例如,陸上大運量、長距離運輸的技術不如海運那樣發達;陸上運輸要經過多個國家,海關手續更為復雜;一些國家處于戰爭狀態。
因此,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的,歐亞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從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等五個方面先做起來;因為只有切實做到這“五通”,陸上通道的種種不利條件才有望被克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