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慢”發展的利與弊
不平凡的年景,也孕育著不平凡的轉折。新政府施政元年,中國經濟形勢最大的亮點是發展思路的轉變—由速度型增長轉為質量與效益型增長。這是政府向市場發出的明確信號: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深刻的結構調整時期。
去年年末十 八大召開時,有外媒曾稱:中國經濟的崛起是過去十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走過了增速最快、波動最小的“黃金十年”,“中國號”這列經濟列車開始駛入“慢車道”,平穩向前。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也開始重新規劃旅程,力求讓步伐更穩健。
從追求規模與速度的“漫”發展,到如今注重質量與效益的“慢”發展,中國企業正站上一個新的起點。
“慢”,將成為一種常態
新加坡星展銀行經濟分析師馬鐵英認為:傳統的貨幣和財政擴張政策現今恐怕已經不再是提振中國經濟的根本之道。中國經濟未來若干年將步入一個轉型期,這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而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變得較為緩慢也將成為一種常態。
由于常年跳躍式發展,中國經濟在強勁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問題。有人形容中國經濟就像一部汽車,以滿負荷狀態全力以赴地完成一場嚴酷的拉力賽之后,性能必然會有所下降。那么,在這個時候“這部汽車”必須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保養。盡管悲觀者預計中國經濟將經歷預期已久的崩潰,但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更良性的著陸。
而企業也必須對自身進行一次嚴格的體檢。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的上漲,中國以往以發展低端制造業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變得難以為繼,必須向更具附加值的制造業與服務業轉型,以提高競爭力。
對企業來說,成本壓力一直是企業面臨的關乎生死存亡的最迫切問題。在成本高企趨勢難改的非常形勢下,管理就成為企業抵御經營風險的“法寶”。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客觀上已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在今年的“中國十大管理實踐”榜單上,不管是管理模式上的創新,還是精益生產上的挖掘,都體現著這種努力。
更慢,但更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及太平洋部中國處處長史蒂夫· 班納特(Steve Barnett) 預測:從現在到2030 年,在實施改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將增長6%。但他同時也指出:從所有衡量指標來看,這將都是一個了不起的結果。
班納特分析認為:新的模式還將帶來更高質量的增長。質量更高,是因為這種增長模式將促進就業、收入和消費,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將使用更少的自然資源,更有利于環境;最重要的是,它將是可持續的。他進而認為:以近期經濟增長的減緩以換取未來更高的收入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當前企業要學會的是,在“慢”背景下展望未來,去尋找實實在在的增長?;ヂ摼W將是企業必須使用的一大工具。今年,借助著“社會化營銷”和“大數據挖掘”,很多企業在互聯網上開辟了另一片天地。
民營企業也紛紛走出國門。上一輪海外投資潮的主角是國有企業,它們往往一擲千金購買貧窮國家的能源、礦產和土地。而這一輪海外投資的主角變成了民營企業。與之前重在獲取資源、技術或“海外抄底”的目的相比,理性投資、著眼長遠將成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新特點,這有助于中國更加平和地融入世界經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