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監管要留有余地
互聯網金融爆發式的發展,不僅讓傳統金融大佬方寸大亂,也讓監管者面臨著新的監管挑戰。昨天,在2014全球移動金融大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勵躍表示,對于移動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要留有余地,也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勵躍表示,互聯網金融是支付服務市場中最具創新動力和發展潛力的領域,政府部門除了要扮演移動支付產業發展的促進者和協調者外,更要履行好監管者的角色。
“既為市場創新和發展留有余地和空間,又要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勵躍認為,在監管時,要遵守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監管要求。
勵躍坦言,銀行和支付機構在進行產品設備和業務創新時,理念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銀行對安全性的要求多一些,但效率方面特別是客戶體驗不夠;支付機構大多有IT背景,所以會更多顧及效率,但安全性和技術可靠性有不足。
實際上,以余額寶、第三方支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在去年井噴式地增長,撼動了原本高高在上的銀行家們。盡管萬億規模的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迅猛發展不僅從心理影響著整個金融業,也讓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迫在眉睫。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井噴式發展,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認為,行業自律仍然是較為有效的軟性監管方式。不過,監管層也要對這一行業進行安全排查及預防。
相關鏈接: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個人財務狀況復雜化,各類理財類APP日益受到人們推崇,引發了全民理財的熱潮。然而相關專家也提醒,用戶要謹防其帶來的風險。
剛剛大學畢業的陳桃,從2010年開始使用一款記賬APP,她會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在上面。“這款軟件挺方便的,它能分析出每個月各項花銷,可以讓人消費更理性。”她說。其實,不止是陳桃,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青睞理財類APP。
記者在手機“軟件管家”中輸入“理財”兩個字,出來了多達630款理財類APP,一款記賬APP的下載量達到了1912萬次。有專家表示,理財類APP受推崇有其必然性。
華泰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林博程說,中國國內個人理財業務剛剛開始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個人理財業務并沒有完全滿足客戶的要求,現在出現的理財APP是對個人理財需求最原始的補充,其受到人們推崇是有道理的。
雖然理財APP給用戶帶來各種便利,但相關專家也提醒用戶,要格外注意理財APP所隱藏的風險。
據烏云網創始人方小頓介紹,通過正規渠道下載的APP是比較難感染病毒的,理財APP最大的風險在運營者自身的云端上。如果軟件開發者的技術力量不夠強,產品就很容易被黑客攻克,導致用戶信息被修改或是泄露。
“開發理財APP的公司魚龍混雜,加之監管薄弱,容易導致理財APP產品出現風險隱患。”林博程說,理財APP的運營者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然后把相關信息賣出去,導致消費者信息泄露。
對此,方小頓提醒用戶,選擇理財類APP時,要盡量選擇技術力量強的公司開發的產品,并通過正規的渠道下載,以防止重要信息泄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記者 楊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