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理財通”即將落地?債券基金有望搭上首班車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向媒體透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即將落實。她表示,兩地目前仍就理財通的額度、先行先試的產品磋商,但框架已定,“(理財通)快將來臨。”
她直言,“理財通”的相關細節敲定以后,有望在年度施政報告出爐前公布。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此前公布的時間表,意味著“理財通”最快有望在11月底前公布。
繼2014年、2016年相繼推出滬港通和深港通,2017年推出債券通之后,跨境理財通有望成為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新通道”。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今年6月聯合公布的理財通框架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可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這意味著,零售投資者首次可以直接開設和操作跨境投資戶口。
債券基金有望率先納入
然而,兩地監管機構目前尚未明確“理財通”的產品范圍,市場對此仍有諸多不同解讀。香港金發局董事會成員丁晨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財通”推出初期,產品應以“簡單易懂、風險可控”為原則,循序漸進地推出,“南下產品可以先由結構清晰簡單的產品開始,包括分銷銀行評為中低風險的公募基金、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債券公募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或產品、貨幣基金等產品”。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主席鄒建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客戶對境外投資產品不太熟悉,“理財通開通初期將以一些簡單、風險較低的產品為主,例如債券基金,股債混合基金以及低波動性的平衡基金,會率先被納入銷售范圍,但股票基金波幅較大,未必會納入首階段產品范圍。”
事實上,今年迄今為止,香港市場銷售的債券基金成績頗為不俗。根據香港投資基金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香港債券基金貢獻最大,約占行業銷售總額的48%。其中,以環球、亞洲和高收益債券基金流入尤為強勁。4月至8月間,分別錄得6.96億美元、28.15億美元及3.45億美元的凈流入。
相比之下,今年前8個月,股票基金則有160億美元的總流入,總銷售額同比激增52%。雖然期內仍錄得7.97億美元的凈流出,但較2019年錄得的39億美元凈流出已大幅收窄。
“理財通主要針對個人投資者,因此在開通初期將以低風險、防御性高的產品為主,包括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這些產品透明度高、管理費等各項資料齊全,等市場逐步成熟之后才會擴展至更復雜的產品,如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等。”澳洲會計師公會2020年大中華區分會會長、德勤中國稅務及商業咨詢服務合伙人劉明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破解基金互認痛點
工銀國際證券研究部主管涂振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內地與香港已實施基金互認,但獲準在兩地銷售的基金數量和規模不大,期望在理財通的框架下,兩地互相銷售的基金產品,包括債券基金的數量和規模可以有所增加。
2015年7月1日,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正式實施,意味著香港與內地的公募基金市場向彼此敞開大門。然而,該計劃推出后一直呈現“北熱南冷”局面。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共有29只基金獲準北向銷售,源自內地投資者的管理資產規模(AUM)為144億元,共有50只內地基金獲準在香港銷售,而源自香港投資者的資產管理規模僅為3.74億元。
涂振聲坦言,目前基金互認計劃下,需要對基金逐一審批,也有一定門檻,因此獲批基金不多。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由于北上基金普遍涵蓋海外市場,并且產品類別愈趨多元化,涵蓋環球股債等,因此,受內地投資者追捧。相比之下,南下基金銷情遭冷待,除了因人民幣匯率走軟外,南下基金設贖回費等,也導致吸引力受影響。
根據基金互認的規定,基金的資產規模不得低于2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基金不得以香港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以及在香港的銷售規模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不得高于50%。以去年為例,全年僅有6只北上基金獲得放行。
此外,目前跨境基金互認安排下,內地投資者投資北上基金仍受注冊地限制,僅可認購在“香港注冊”的基金。
金發局董事會成員丁晨及行政總監區景麟建議,跨境“理財通”在初步運作成熟后,透過以基金中基金方式,保跨境理財通可投資在港注冊成立﹑獲證監會認可并投資于證監會認可的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UCITS)基金產品。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則表示,希望爭取在“理財通”下,在大灣區內銷售的基金產品類型、基金審批及從業員資格等方面,與基金互認計劃有所放寬,如內地能認可本地基金持牌人資格,以及讓在港銷售但非本港注冊地的基金納入“理財通”內等。
跨境大資管“藍海”
自2012年起,香港已成功躋身成為亞洲財富管理中心。根據香港證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管理的資產同比增加20%至28.8萬億港元。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大批高凈值人群。根據胡潤2019年報告,廣東省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有28.5萬戶;600萬資產“富裕家庭”達67.9萬戶,居全國第二,占比達17.3%。
“隨著內地居民財富增長,境外配置的需求也不斷提升,香港的債券基金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包括投資到境外債券和獲得較高回報的機會。理財通有望為香港基金行業帶來增量資金,有助于鞏固香港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涂振聲表示。
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為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內九市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奠定了堅實基礎。《綱要》將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定位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四大核心城市,并將香港明確定位為全球金融和資產管理中心。
從資金來源來看,香港一直頗受內地和國際投資者的青睞,連續五年源自非香港投資者的資產比例超過60%,約有10%來自內地。同時,越來越多的內地資管機構在香港布局,截至去年底,內地相關集團在香港成立的持牌法團和注冊機構數目由2018年底的362家,增加7%至387家。
“理財通”無疑將為香港資管行業開辟嶄新的市場空間。據了解,為此,香港各界早已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普華永道風險及控制服務合伙人吳冠豪表示,香港不少銀行已進行準備,目前部分大型銀行已準備充足,在獲得監管批準后,有望在很短時間內啟動。
以總部位于新加坡的星展銀行為例,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其已于去年在內部成立大灣區的專門團隊,并計劃未來進一步增加大灣區團隊的人手,同時申請在中國內地成立合資的證券公司。
劉明揚認為,由于理財通基金主要通過銀行平臺銷售,因此預計已在粵港澳三地市場設有分行網點的銀行在首階段將受益更多,方便投資者辦理跨境開戶及認證,“目前銀行正在跨境開戶、額度分配、后勤管理,以及確定哪些投資者可以參與等方面進行相關準備。由于投資者在銀行開設的戶口屬于投資性質,有別于傳統存款戶口,因此銀行亦正積極與監管機構商討如何完善兩地投資者辦理投資功能的戶口手續和監管細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