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業流量IP大考:誰是“渣男”,誰是“暖男”?
主動權益類基金大發展背后,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現象,發行市場與存量市場呈現此消彼長的巨大反差。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數據,以2020年二季度為例,主動權益基金新發規模為2650億元,但存量基金凈贖回規模為826億元。
于是,基金公司拼命想守住的存量基金不得不面臨著殘酷的競爭,一方面大量老基金流失流量,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基金份額逆市增長,成了新的流量明星。
但是數據的另一面,基金業績情況卻出人意料的大分化:有的成為套牢投資人的“渣男”,有的成為投資人賺錢的“暖男”。
資料圖。
老基金中的流量明星
目前最新的基金份額數據到今年二季度末,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主動權益類份額增加最多的基金前10名分別是:興全新視野(董承非)89.48億份、萬家行業優選(黃興亮)52.68億份、廣發穩健增長A(傅友興)42.55億份、諾安成長(蔡嵩松)39.30億份、中歐醫療健康A(葛蘭)37.80億份、廣發趨勢優選A(譚昌杰)36.57億份、廣發醫療保健A(吳興武)35.62億份、易方達藍籌精選(張坤)35.25億份、廣發雙擎升級A(劉格菘)32.10億份、興全趨勢投資(董承非,童蘭)30.37億份。
如果加上考慮基金凈值的變化,就規模來看,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來規模增加最多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前10名為:興全新視野(董承非)154.44億元、中歐醫療健康A(葛蘭)143.44億元、廣發醫療保健A(吳興武)129.32億元、廣發雙擎升級A(劉格菘)118.99億元、廣發小盤成長A(劉格菘)108.81億元、萬家行業優選(黃興亮)106.24億元、銀河創新成長(鄭巍山)124.42億元、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馮明遠)98.99億元、易方達藍籌精選(張坤)97.95億元、諾安成長(蔡嵩松)94.22億元。
從上述基金份額和規模的增長來看,前十名中有7名重合,兩者重合率較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跟蹤了解,上半年基金規模增長排名前列的基金有頗多共性。
譬如,相關基金主要集中在有過往優異業績的基金經理,比如興證全球基金的董承非、萬家基金的黃興亮、中歐基金的葛蘭、廣發基金的劉格菘、易方達基金的張坤、信達澳銀基金的馮明遠等。
此外,主要是大基金公司或權益類特征顯著基金公司,比如興證全球基金、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萬家基金、中歐基金等。
在主題上,也有頗多共性,主要集中在科技、醫藥類、大消費基金,如興全新視野、萬家行業優選、廣發雙擎升級、銀河創新成長、中歐醫療健康、廣發醫療保健、易方達藍籌精選等。
格上理財首席策略師張婷表示,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呈現的最大特征是,頭部集中度提升非常明顯,很多業績優異的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吸聚了市場上絕大多數的資金,而很多規模較小或者業績不亮眼的基金,規模逐漸下降。
其指出,主動管理型基金要吸引資金流入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歷史業績要足夠優秀,中長期業績排名在同類前列,并且業績的持續性穩定性相對較好;二是由于今年1-7月份市場主線在科技醫療消費,因此,資金流入量大的基金的投資主題也更多集中在這些領域,例如科技創新、醫療健康、食品飲料等等;三是多數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很強,并且有自己非常擅長的風格或者行業能力圈,長短期業績表現優異,長期獲得超額收益的穩定性較強;四是基金公司多數具備品牌效應,例如投研能力強大的基金公司,比如睿遠,或者基金經理具備明星效應。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則表示,“今年權益基金吸引資金靠三點:一是過去業績比較好;二是基金經理的知名度,三是基金公司的渠道能力,這幾個方面綜合來體現,這些各方面能力比較強的基金公司,今天產品的增量和規模比較大。”
業績分化數據背后
這種流量邏輯,是否能支撐足夠的賺錢效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份額增長最多的主動權益類老基金中,目前業績出現了明顯分化。
截至10月22日,今年上半年增長份額最高的前20大基金的業績分別是:興全新視野(董承非)25.33%、萬家行業優選(黃興亮)46.26%、廣發穩健增長A(傅友興)19.01%、諾安成長(蔡嵩松)26.25%、中歐醫療健康A(葛蘭)54.15%、廣發趨勢優選A(譚昌杰)5.32%、廣發醫療保健A(吳興武)58.16%、易方達藍籌精選(張坤)66.02%、廣發雙擎升級A(劉格菘)35.87%、興全趨勢投資(董承非,童蘭)33.55%、廣發小盤成長A(劉格菘)35.46%、信達澳銀新能源產業(馮明遠)34.42%、易方達信息產業(鄭希)33.60%、廣發多元新興(劉格菘,唐曉斌)33.86%、匯添富價值創造(胡昕煒)53.49%、中歐行業成長A(王培)46.33%、華安寶利配置(陳媛)35.52%、萬家經濟新動能A(黃興亮)26.28%、鵬華弘康A(葉朝明)0.99%、興業成長動力(劉方旭,高圣)18.33%。
上述今年上半年流入資金最多的前20名基金中,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來業績表現最好的是易方達藍籌精選(張坤)66.02%、廣發醫療保健A(吳興武)58.16%(注:與之對照,今年業績最好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是廣發制造A102.97%),最差的是鵬華弘康A(葉朝明)0.99%、廣發趨勢優選A(譚昌杰)5.32%。
截至10月22日,今年以來,股票型基金總指數上漲29.33%,混合型基金總指數上漲30.09%,整體上收益較為亮眼。
而上述上半年資金流入量最大的前20大基金中,有13只收益在平均線之上,即超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總指數(30%左右),占比65%;有7只低于平均線,占比45%。
上述上半年資金份額增加最多的20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有一半(10只)是偏股型混合基金,而今年以來偏股混合型基金的收益中位數是35.53%,而今年上半年20只增量最大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只有7只的收益超過35.53%,占比僅45%。
也就是說,今年基金份額增量最多的一批基金,它們的業績與同類基金相比,整體來看,并沒有表現得更優秀,或者說,它們也呈現出業績分化的現象。
此外,也有基金業績好比“過山車”,大起大落,其中最被市場關注的是諾安成長混合,今年上半年基金份額增加39億份,截至10月22日,基金規模增長94.22億元,增量排名前列。
然而,諾安成長混合的凈值變化巨大:去年全年收益為95.44%,名列前茅,由此大量資金今年上半年涌入,今年4月1日凈值為1.2510元,較年初增長1.69%;7月14日凈值為2.2430元,較年初增長80%;10月21日凈值為1.2592,較年初增長28%。
據悉,該基金主要重倉半導體板塊。
老基金投資新邏輯
根據前述統計的前車之鑒,對于基民來說,當下如何選對主動權益類的存量基金,以獲得更好收益呢?
按照分析人士說法,當前“盈利弱復蘇+流動性合理充裕”的環境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股票類資產仍然具備性價比,但由于當前估值已經處于結構性高估階段,這意味著選股的難度在加大,而在流動性從1-4月的“大幅寬松”轉向5月之后的“適度寬松”的背景下,市場走勢也已經從“估值推動”轉向“盈利驅動”,投資預期收益率要降低,接下來隨著三季報的披露,市場行情將圍繞三季報展開。
從市場風格看,當前經濟數據繼續恢復,PPI逐漸上行,CPI下行,企業利潤逐漸在上中下游之間進行分配,中游企業延續高增、上游利潤邊際修復幅度加大,短期市場風格可能會階段性偏向周期性板塊。但從中期來看,市場風格很難極端轉換,科技醫療的景氣周期仍在。
根據記者了解,目前基金公司踩線推介仍然非常嚴重,在監管層層加壓下,仍存在個別公司依托短期業績大肆宣傳引流的現象。
“在選擇存量權益類資金時,一方面選擇中長期業績優異的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提升中長期投資的年化收益;另一方面,在當前階段,建議平衡重倉的基金風格,從之前青睞科技醫療消費,可以向周期類板塊進行一些偏移,降低短期的波動風險。”張婷說。
楊德龍則建議,“從配置的方向來看,業績優良的白馬股,特別是消費白馬股有比較好的機會,所以可以多配置一些偏消費類的基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