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建全球人民幣交易主平臺
20年前,位于外灘的中山東一路15號,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新古典派建筑,迎來一個全新機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簡稱交易中心),組織銀行間市場交易、傳導央行貨幣政策、支持宏觀金融決策、建設基礎設施,逐漸成為人民幣相關產品的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
20年來,交易中心經受了兩輪金融危機的沖擊,歷經磨難,成長成熟。銀行間市場交易量年均增速52%。2013年市場成交量為284.7萬億元,撐起我國主要金融市場的半壁江山。同時,銀行間市場成員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幾乎覆蓋所有類別的金融機構。
目前,交易中心服務對象已達2000多家法人機構、7000多家交易賬戶、2萬多家信息和監管用戶,日均交易量已超過1萬億元。利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依托專線網和互聯網,交易中心建成了為銀行間外匯、貨幣、債券三個市場的現貨及衍生品交易、交易后處理、信息、監管和貨幣政策操作傳導服務的基礎平臺,每日生成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基礎利率(LPR)、回購定盤利率、債券指數、收益率曲線等系列市場基準。在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打造了良好的市場平臺。交易中心負責人認為,20年發展歷程,關鍵在于“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思路。
誕生:外匯市場有了集中平臺
1994年之前,我國實行匯率雙軌制,不僅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長期不一致,各地外匯調劑中心也各自為戰,外匯市場亂象頻生。1994年,我國對外匯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實行結售匯制度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中心應運而生,我國外匯市場從此有了集中平臺和統一價格。
交易中心是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直屬事業單位。主要職能是,為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提供交易、信息、基準、培訓等服務;為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提供服務,承擔市場交易的日常監測工作,計算并發布市場匯率、利率;開展經央行批準的其它業務。
銀行間市場的建立,不僅奠定了浮動匯率制度的基礎,還推動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的順利實現。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當年12月1日起人民幣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
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成功經驗,成為我國金融市場建設的新模版。1996年,為解決當時銀行違規拆借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在外匯交易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拆借市場從此步入平穩發展的正軌;1997年,為解決銀行資金通過交易所債券市場違規進入股市的問題,國務院要求在同業拆借中心的基礎上建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市場從此駛入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
銀行間同業拆借和回購業務的規范開展,產生了市場化的拆借利率和回購利率,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提供了重要平臺。同時,銀行間債券市場品種的不斷豐富和交易的持續活躍不僅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而且產生了相對完整的債券收益率曲線,它既是判斷通脹預期的重要指標,還是許多金融產品的定價基礎。
成長:實現銀行間市場快速發展
在成長、發展的道路上,交易中心圍繞“建設人民幣相關產品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的戰略目標,以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求,堅持不懈地進行產品、業務、技術和機制創新,實現了銀行間市場的快速成長。
1994年交易中心成立初期,只有美元和港幣兩個幣種對人民幣的外匯交易,20年后的今天,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幣種已從當初的兩個擴大為11個;交易產品也從單一的即期擴展到遠期、掉期、期權、貨幣掉期等多種衍生品;新增了歐元/美元等9個貨幣對的外幣對市場。人民幣市場上,立足于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交易中心逐步上線了買斷式回購、債券遠期、利率互換、債券借貸、遠期利率協議、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等交易工具。
跟隨市場需求不斷多樣化,交易中心的服務內容也日漸完善。先后推出了凈額清算、利率互換電子化交易確認與沖銷、外匯交易后確認等市場服務創新;引入分類和嘗試做市機制,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此外,交易中心勇于嘗試新的服務方式,比如創設《中國貨幣市場》雜志,搭建市場信息交流平臺;合資成立貨幣經紀公司和金融信息技術公司,滿足市場細分需求等。
交易系統是市場存在的核心和基礎,交易中心對此有深刻認識,從未停止過系統升級的腳步。其中,外匯交易平臺歷經2001版“新版外匯交易系統”、2007版“新一代外匯交易系統”、及2009版“外匯交易系統(三期)”等多個版本;本幣交易系統也從“新版本幣交易系統(ET03版)”升級到2009版“新一代本幣系統”。目前,交易中心正在整合建設多資產、多層次、綜合性的新一代交易平臺。除自身系統升級外,交易中心還勇于擔負建設市場基礎設施的重任,建立了銀行間市場數據交換協議(IMIX)、基礎數據元、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等金融行業標準,有效提高我國交易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交易中心不斷培育市場基準體系,以促進市場透明度、提高市場流動性。除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外,相繼推出債券實時/收盤收益率曲線、債券估值曲線、利率互換定盤/收盤曲線,以及外匯掉期曲線、美元隱含利率曲線、外匯遠期曲線、貨幣掉期曲線、人民幣期權隱含波動率曲線、貸款基礎利率(LPR)等四大類一百多種細分指標,形成了全面覆蓋本外幣市場的基準指標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2004年以來,交易中心先后加入SWIFT組織以提高清算效率、與路透合作開發外幣交易系統、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合作探索“指令轉發”等新的業務模式,在國際業務交流方面多點開花。
銀行間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也逐步加快。2004年,中銀香港和中銀澳門先后加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中心網絡和服務首度延伸至境外。此后,銀行間市場迎來境外機構的入市潮,截至2014年8月底,已有73家境外機構、41家RQFII、11家QFII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未來:為金融改革保駕護航
“交易中心成立于匯率制度變革之際,經受了兩輪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歷了二十年改革開放和發展創新的洗禮,已成就為承載銀行間市場交易、信息和監管的基礎平臺?!蓖鈪R交易中心負責人感慨,實踐證明,銀行間市場二十年來的發展具有高度前瞻性,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最新變革不謀而合?!氨据喗鹑谖C以來,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改革設想的場外市場有組織交易形態、集中清算、交易報告制度等舉措,大多已在我國的銀行間市場實現?!?/p>
面向未來的發展,外匯交易中心負責人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這些表述為交易中心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廣闊空間。
據介紹,展望未來,面對不斷推進的各項金融改革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交易中心將不斷推進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業務創新,夯實交易平臺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高機構運作的市場化水平,積極探索銀行間市場的國際化道路。交易中心以建成全球“人民幣交易主平臺和定價中心”為目標,抓住“系統建設、產品和服務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三條主線,確保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為國家金融市場安全提供技術保障和市場基礎,為我國金融改革和市場化體系建設完善保駕護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