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新常態”需要新思維
“新常態”需要對經濟運行狀態有新認識
根據經濟學者的分析,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可歸納為:速度下臺階與質量上臺階、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等。
中國經濟從“兩位數”高速增長過渡到7%到8%的平臺,且已持續兩年多,經濟增速“新常態”已經顯現。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難以避免,顯示了經濟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零成本”。在轉型過程中,降速并不可怕,關鍵是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勢頭是健康向上、生機勃勃的。
“新常態”也需要評價和調控的新方式
面對經濟“新常態”,尤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速,特別是要以平常心看待經濟波動。我國正處在轉型的攻堅期,轉變發展方式、完善體制機制,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是經濟工作的中心點,在這種背景下,看待經濟“新常態”尤其要摒棄“喜憂皆牽GPD”的傳統心態。不唯GDP,給經濟發展“消水腫、去虛胖”,更多地考慮產業和需求結構、收入分配、區域平衡、資源環境等,從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上完善評價體系。
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判斷,我國政府已經明確:只要就業比較充分、物價比較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生態環保取得積極成果,經濟增速比7.5%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調控方法方面,引入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明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確定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注重定向調控、定向施策,不“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
在政策取向方面,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
“新常態”需要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增長階段轉換,表面上看是增速的換擋,實質是增長動力的轉換與接續。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傳統經濟增長動力和新動力處于膠著狀態,必須探尋全新動力,營造持久動能。
激發經濟新動能,首先要依靠創新驅動。要超前規劃布局,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擴大開放,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
激發經濟新動能,最終要靠改革。要圍繞“三張清單”——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并推動改革從政策推動向法治引領轉變,使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我國是人口大國,消費日益成為拉動需求的關鍵力量,要著力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此外,要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推動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為增長帶來持續動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