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銘德:為什么降息不等于政策寬松
央行負責人在解答此次降息意義時,強調降息不等于貨幣政策轉向,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變。這是權威解答。為什么在國務院各部門頻頻出手,微調、定向、局部調控時,仍要強調這不等于政策寬松?筆者理解為,關鍵是對目前經濟增長率,房價走勢的總體判斷。目前公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長率和各地房價的環比、同比價格,如果判斷為“合理的區間”,那么政策當然不需要轉變,只要定向,局部就行。如果把目前的經濟形勢與2008年冬季相提并論,認為中國會發生嚴重衰退,危機邊緣,那當然需要貨幣政策急轉彎,出重拳。
問題在于,衡量標準是什么?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率合理區間的標準,不是增長率本身,而是在這個增長率前提下的就業狀況、物業水平、居民收入和企業稅收狀況等。其中,各國最為重視的是就業指標。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把就業指標作為貨幣政策首要參照指標。
所以,同樣是GDP7%左右的增長率,在2008年冬季時,出現了大量民工返鄉潮,就業狀況惡化,由此催發當時貨幣政策的轉向。今天,GDP增長率雖然下行,但是全國沒有出現大規模民工返鄉潮,全國就業指標提前完成,失業率穩定,居民、企業收入等各項指標穩定。這說明經濟增長潛力發生變化。今天的7%增長率就已經達到各項資源能夠提供的正常水平。所以,央行對經濟總狀況的判斷是合理區間,完全有道理。這是貨幣政策目前不轉變的主要理由。
當然,貨幣政策不轉變并不是不需要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新困難。目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就是個突出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也需要向前推進,這次降息,一方面緩解企業融資貴問題,另一方面推動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至于這是不是寬松了,從利率降低本身來講,有利于融資者借貸,有利于貨幣乘數效應,有利于貨幣供應量的擴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客觀對貨幣政策效果來講,是一種寬松。只不過這種寬松是在大前提貨幣政策穩健的框架之內。如果央行繼價格型手段之后,再繼續直接用數量型手段,如降準備金率等手段,直接擴大貨幣量供給,那就意味貨幣政策大框架轉變的問題。如果那樣,中國宏觀經濟的判斷應該也將隨之變化。目前,我們還需等待,下一步經濟、金融及房價新的數據。降息了,是不是迎來降息周期?這種判斷和結論都為時過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