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波:不再推薦大盤股
進入2015年以來,牛市論更加喧囂。我們堅持我們的判斷:這一輪行情無論多么劇烈,其性質也是估值回歸,而非新牛市的起點。當A50不再明顯低于歷史平均估值,估值回歸也就基本結束了。
這一輪大盤股行情的來臨,多少有點讓人措手不及。盡管我們在2014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反思:A50的嚴重低估值是否應該回歸。但在滬港通之后仍然估計不足。
這一輪行情到來我們迅速接受。記得12月初在江西的一場投資者報告會上,有投資者問:你們也認為經濟不好,怎么也看多了?我的回答很簡單:這是一次估值回歸,與基本面無關。估值回歸的觸發因素有滬港通、降息等。
客戶是很實在的,有一位老先生問我:何時賣出?我給的答案是:一個月賣出。理由也非常簡單:歷史上的天量交易行情,一般也就維持一個多月,交易量也就回落了,市場也就開始降溫了。
當然,也不得不面對下一個問題:如果是牛市來了,一個月還要賣出嗎?我的答案仍然是一個月賣出。原因有二:第一,經濟基本面告訴我們,牛市仍然遙遠;第二,如果牛市確認了,更要賣出。大家想想,歷史上每次牛市確認,基本也就是牛市過半了,這時候闖進來的散戶,一般都要熬到熊市的底部才會賣出。例如:2007年漲到4000點之后,散步開始大規模進場,直接干到6000點。高點賣出了嗎?沒有。跌到5000的時候,等反彈沒賣;跌到4000點的時候,還等反彈;跌倒3000點的時候,麻木了;跌到2000的時候,基本都割肉了。
我們的這一思考得益于彼得林奇的啟發。在1987年股災最黑暗的時刻,彼得林奇發現有一大批道瓊斯成分股的估值在3-5倍之間。以挖掘成長性公司著稱的彼得林奇,敏銳地把握了這次大盤股的機會。林奇描述如下:美國的未來,不可能不需要這些公司;無論經濟要經歷怎樣的轉型與創新,也不可能整體消滅道瓊斯成分股中所有巨無霸公司,只能是部分產業或部分公司受到影響。
過去兩年的A50,大致也是如此。尤其當銀行股的估值長期低于5倍的時候,我們就要反思:未來中國不需要這些銀行了嗎?如果需要,他們就應該有相對合理的估值。
進入2015,當上漲綜指站上3300點的時候,我們認為,估值回歸基本到位了。
進入2015年,我們的基調是:估值回歸基本結束,市場重回業績基本面和成長性。既然如此,對于那些因估值回歸而上漲的,如果再漲,該兌現收益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