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不會是地方債的最終購買者
近日,媒體報道中國政府考慮“3萬億地方債置換”,通過長期債券來置換地方政府短期貸款,債券購買者為中國人民銀行。這意味著中國將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量化寬松”(QE),向經濟注入流動性,同時解決長期困擾的地方債務問題。對于這一傳言,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昨日緊急辟謠,稱有關置換3萬億地方債的傳聞是空穴來風,國務院明確批準置換的規模是1萬億。
在規模問題之外,決定“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是否是“中國版QE”的關鍵在于,中國央行是否是地方政府債券的最終購買者。匯豐銀行(HSBC)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及其團隊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債務置換是真實存在的。財政部已經批準地方政府將1萬億人民幣即將到期的高成本債務置換成收益率較低的地方債券。今年大約有2萬億人民幣地方債到期。不過中國人民幣銀行不可能成為最終購買者,首先它會造成道德風險問題,其次中國央行的行事風格并不像歐洲央行德拉吉那么果斷。
匯豐指出,從改革的角度來講,直接購買地方債券將違背財政改革的目標,而財政改革旨在約束地方政府的借貸行為,讓借貸過程更加透明化。此外,中國央行在應對經濟活動放緩上面一直反應較為滯后,到目前為止在貨幣寬松方面仍保持較為謹慎的態度。購買地方債券將代表規模巨大的基礎貨幣注入,從當前貨幣政策的路徑來看,可能性非常低。
另外,與發達國家在零利率環境下不得不訴諸債券購買不同,中國央行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間。目前基準貸款利率為5.35%,遠遠沒到零利率的程度,而存款準備金率在2月份下調之后仍高達19%。根據匯豐銀行估算,降準1個百分點可以釋放超過1萬億人民幣的流動性。
那么誰將購買地方政府債券呢?商業銀行以及個人。匯豐銀行指出,首先,商業銀行對地方政府債券的需求(替代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券)將非常巨大;其次,中國國內儲蓄率依然非常高,大約為年GDP的50%,而且大量家庭儲蓄都屬于收益率很低的銀行存款、其他投資工具較為有限(理財產品提供了一些選擇,但產品同質性較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