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業無孔不入的假貨
自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像LV、GUCCI、萬寶龍這樣的奢侈品大牌,在華經歷過最好的時光:每年銷售額曾有兩位數的增長;也經歷過最壞的時光: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曾在某奢侈品集團工作過的一位業內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公司管理層對于中國市場的假貨泛濫問題,既無奈亦無助。
“早些時候,假貨擴大了品牌的認知度和傳播度,品牌花了更低的成本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不過后來假貨泛濫,影響到了品牌的美譽度。如今品牌方打假都顧不過來了。”
GUCCI的案例正是上述人士所言狀態的真實寫照。2015年3月11日,GUCCI公司起訴華安光學,稱其生產標有“GUCCI”標識的產品,且受到過工商行政處罰,嚴重侵犯了品牌的注冊商標專用權,要求華安光學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道歉,同時賠償其經濟損失50萬元。
但華安光學的辯護人認為,公司自2013年初就已停產,不僅沒有生產標有“GUCCI”標識的眼鏡,未被行政部門處罰過。而法院最終判決認為,GUCCI公司對“GUCCI”注冊商標享有商標專用權,應受到法律的保護。但該案件中現有證據不能證明華安光學公司自2013年6月以來侵犯了GUCCI公司注冊商標并被溫州市甌海區工商行政管理局(現更名為溫州市甌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查處的事實,駁回了GUCCI公司的訴訟請求。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GUCCI公司的這則訴訟,有更多的象征意義。他表示,幾年前奢侈品的假貨多在地攤兒或小商品市場上銷售,購買者往往并不是品牌的目標消費者;現在品牌的假貨早已滲透到了高端私人會所中,價格相對較高,購買者多為品牌的潛在消費者或新興消費者,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嚴重影響了品牌的銷售額。
“公司內部每年都花很大的精力打假,但打假的目標特別分散,某造假企業,今天在義烏生產,轉天就關閉了工廠轉向了溫州,過幾天又跑到了廣東,因此公司無法持續作戰,耗時耗力,頗有力不從心之感。”該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自2014年起,公司加大了在商標注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投入,決心花更大的精力進行打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