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共同市場”,是否正一步步走來?
據介紹,中韓自貿協定的簽署將給中韓兩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據估計,中韓自貿協定預計將有助于兩國雙邊貿易額突破3000億美元。有研究認為,中韓自貿區一旦建成,預計對中國GDP增長將貢獻1到2個百分點,而韓國GDP將增加2%到3%。屆時,中韓之間所形成的將是一個人口高達13.5億、GDP高達11萬億美元的共同市場。
未來10至20年,來自韓國的家用電器、時裝、化妝品可能會大量進入中國普通居民家庭,而韓國消費者在本國也可望購買到更加便宜、種類更豐富的中國農產品。
今年6月1日中韓兩國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僅讓兩國消費者今后可以得到顯見的關稅實惠,在協定促進各自國內經濟增長方面,兩國政府也頗有共識。
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中韓自貿協定將拉動中國實際GDP增長0.34個百分點,拉動韓國實際GDP增長0.97個百分點。而據韓聯社報道,韓國政府預測,中韓FTA生效將使得今后10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在原有的基礎上增長0.96個百分點,消費者受惠規模將達146億美元。
中韓FTA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雙贏”。外界分析,作為中國迄今為止簽署的層次最高、涉及國別貿易金額最多的自由貿易協定,中韓FTA被視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長遠來看,這將有助于促進中方與其他貿易伙伴簽訂類似貿易協定。而對經濟萎靡不振的韓國而言,與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將成為促進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
《國際金融報》記者近期采訪了解到,就在雙方協議正式簽署之際,在華的韓國貿易推廣機構動作頻頻,紛紛向韓國國內企業加強了FTA政策宣傳力度。“中韓FTA提升了中韓兩國企業共同開發技術,共同投資,加強全球產業價值鏈等合作的可能性。”一位韓國貿易推廣機構人士對此表示。
一個人口達14億、國內生產總值近12萬億美元的“中韓共同市場”,是否正一步步走來?
九成商品零關稅
公開資料顯示,中韓自貿協定的概念2004年首次提出,但直到8年之后的2012年5月才啟動首輪談判。2014年11月,雙方實質性談判結束。據了解,兩國此前最大的分歧在于貨物貿易開放比例及服務貿易市場開放。
在今年6月1日中韓雙方正式簽署自貿協議的次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在貨物貿易方面,中國最終將有91%的產品對韓國取消關稅,覆蓋自韓國進口額的85%。同時,韓國最終將有92%的產品對中國取消關稅,覆蓋自中國進口額的91%。”
這一開放比例,在一些專家看來,是雙方“折中”的結果。復旦大學韓國朝鮮研究中心主任石源華表示,據他所了解,“中方考慮的因素更多一些。中國和國際經濟貼合的程度不如韓國,中方此前要求的程度會更低一些,而韓方要求的開放力度更大。90%的比例應是折中的結果”。
盡管90%的開放比例與美韓自貿協定及韓國、歐盟自貿協定近99%的開放比例有所差距,但和中國此前與他國簽訂的自貿協定相比,開放層次已屬較高。而從單一國別貿易金額看,中韓每年近3000億美元的貿易額使得中韓自貿協定頗具“分量”。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介紹說,貨物貿易方面,中方的重要商品如紡織服裝、有色金屬、鋼鐵、機械設備等行業企業,可以進一步降低對韓國出口成本,而韓國的機械設備、化工、液晶顯示等行業企業,也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國的商機。
而在普通消費者層面,據了解,一些產自韓國的家電產品、日用化工品、韓國特色食品、服裝、鞋帽等熱門產品將更加便宜,比如,美容儀產品的關稅將在10年之內從目前的15%逐步降為零。對韓國消費者來說,也將可以用更加優惠的價格買到產于中國的農產品、服裝及鞋類產品。比如,目前關稅為10%-20%的魚、冷水蝦及蝦仁等部分水產品將在5-20年內實現零關稅,而菠蘿、梨等水果的關稅,也將在15-20年內從目前的30%左右降為零。
此外,中韓雙方在服務貿易及投資方面,也達成了諸多共識。其中,中國主要解決了韓國在法律、建筑和相關工程、環境、娛樂、體育和其他娛樂、證券6個部門的重要利益關注 。而韓方則主要解決了中國在速遞服務和建筑服務的重要利益關注,作出了超過其所有現有自貿協定水平的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中韓自貿協定盡管涵蓋了“中方自韓國進口的91%商品”、“韓國自中國進口的92%商品”,仍有部分商品被排除在外。比如大米、牛肉、豬肉、汽車、顯示面板等。
韓國《東亞日報》報道評價稱,將上述產品排除在外,減少了兩國企業的憂慮,也緩解了對各自市場的沖擊。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則認為,中韓自貿協定之所以“有所保留”,是因為中韓之間產業競爭關系仍比較強,而韓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強大,特別是其農業利益集團和工會勢力強大。“如果一開始就將開放目標放得太高,將難以實現,反而可能將所有事情都耽誤”。
韓國欲鞏固在華優勢
中韓自貿協定的最終文件中,將雙方認為較為敏感的部分產業排除在外,無疑有助于減少來自各自國內產業界的阻力。實際上,目前的這份協定在韓國國內,受到了普遍歡迎。中韓自貿協定被認為將進一步開啟兩國貿易、投資的大門。
資料顯示,2014年兩國貿易額達到2740億美元。目前,中國是韓國第一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及出口市場,也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而與此同時,韓國在兩國貿易中還維持著巨額順差,僅2013年順差就近1000億美元。
梅新育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對韓國而言,從長期來看,中韓自貿協定對韓國鞏固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政府所屬非盈利貿易促進機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駐中國貿易館總務部課長鄭震雨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韓國國內大部分企業對于中韓FTA的簽訂持歡迎態度,認為這將有助于降低韓國企業在華投資的門檻。
KOTRA是韓國目前最大的海外貿易工作網之一,2000年時已經在全球建立了101個韓國貿易館。其主要業務之一是召集韓國各個領域的出口企業,構成市場開拓團,組團到海外進行業務洽談。
鄭震雨表示,就在中韓FTA簽訂后,KOTRA在中韓兩國展開了一系列宣傳活動。“我們在中國北京、上海、成都、青島開設了韓中自由貿易協定運營支援中心,為需要幫助的企業提供有關FTA的信息,提供實質性的支援服務。”
鄭震雨介紹說,中韓FTA不僅僅局限于商品流通層面,在商貿領域也為兩國經濟交流提供了多樣的合作平臺,兩國企業將會從各個領域享受到準國民待遇。
而對于韓國企業而言,中韓自貿協定不僅降低了對華投資門檻,也意味著雙方企業今后進行技術、資本合作將更加便利。一個顯見的好處是在全球產業鏈方面的合作。
“中國正努力提高制造業水平,發展服務業,而韓國正在尋找中長期經濟成長動力而努力。中韓FTA將完善兩國經貿合作,推動兩國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鄭震雨說。
利好中國外貿布局
從表面的數據來看,目前韓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強,從中韓FTA中獲得的有利條件也更多。韓國《東亞日報》此前報道稱,中韓FTA使得韓國打開了14億人口、約合27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內需市場,在韓國國內經濟不振的形勢下,增加對華出口將成為重中之重。
盡管中韓FTA將有利于韓國進一步擴大對華出口。不過,在復旦大學韓國朝鮮研究中心主任石源華看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這份協定同樣也有利于擴大中國對韓國出口。
石源華表示,“韓國國內也有分析認為中韓FTA更有利于中國,在我看來,這有助于縮小兩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使兩國貿易更加健康。”
他認為,盡管中韓兩國產業存在著競爭,但互補性仍然較強。中韓FTA毫無疑問是雙贏。這不僅體現在平衡兩國貿易上,對于中國還有著經濟戰略上的特殊意義。
“中韓FTA簽署之后,中日FTA、韓日FTA以及中日韓FTA都會加速。”石源華認為,在更大的目標上,中韓FTA的示范效應,同樣也適用于“一帶一路”戰略中。
“盡管亞太自貿區等大目標已經提出,但距離真正實現還很遙遠。目前中國最好還是各個擊破,先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自貿協定談判。而韓國可以成為最好的樣板。”石源華進一步解釋。
梅新育則認為,對于中國而言,中韓FTA的最大意義體現在它在整個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策略中的地位。
他將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策略歸納為“同心圓式”策略。這一策略的核心是大陸連同港澳臺的整個中國;最內緣是中國-東盟自貿區以及中國與日本、韓國的自貿區;外緣則是APEC(亞太經合組織)。而未來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可能會取代而成為第二圈;亞太自貿區、APEC成為第三圈外緣。
“中韓FTA不僅可以穩定東北亞經濟,對于日本方面也會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從而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加快進程。”梅新育補充表示,“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南北兩翼,中國與南翼的東盟一體化進程遠遠快于與北翼的日韓經濟一體化,中韓自貿區談判成功有助于大大緩解中國的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南北失衡問題。”
世界服裝鞋帽網關注民生關注經濟生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