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通脹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面對CPI上漲到2%的水平,學界的看法終于高度統一了:沒有通脹,而是通縮。但這是PPI出現負增長之后42個月,而且是在跌幅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這是不是有點太晚了?當然是太晚了。早在2013年5月6日,我就在《中國經濟周刊》發表專欄文章,標題就是《中國通縮》。而此前更是多次提示:如果貨幣政策不能及時轉向,中國發生通縮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我們當時聽到權威部門和大嘴學者的聲音依然是:中國未來通脹反彈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通縮是危機嗎?當然。它已經使中國經濟政策陷入更加兇險的“兩難境地”。治通縮,無論如何都是貨幣問題,無論如何都要有貨幣擴張的手段。但能行嗎?很危險。因為,擴張貨幣勢必導致貨幣貶值,尤其是在美聯儲將要加息的時候,人民幣貨幣政策擴張勢必加大人民幣貶值速度,勢必引發人民幣集中拋售,這極易導致中國經濟惡性循環,貶值速度越快,人民幣拋售越嚴重,中國企業外債負擔越重,甚至迫使那些重債企業破產。在中國,什么樣的企業才有能力借入外債?當然是國有大企業,它們出了問題會導致什么結果?還有,匯率的大幅波動,勢必讓中國的外貿訂單大幅減少。因為,匯率不穩定,沒人敢下訂單。
當然,現在的通縮主要屬于輸入性通縮,但有沒有內生性通縮?當然有,因為中國核心CPI已經跌破1%。2010年時我們說:面對輸入性通脹,中國宜“扛”不宜“抗”。什么意思?就是中國不宜采取緊縮貨幣政策去“對抗”,因為“對抗無用”,中國貨幣收縮不會抑制美國“大放水”,反而壓制了中國經濟內需,而惡化中國實體經濟生存環境。那怎么辦?扛!以中性貨幣政策、居民收入補貼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的價格管制,并確保中國經濟活躍、民間資本活力充沛,把暫時的困難“扛”過去。
現在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扛”。我看不行。因為,10%以上的實際貸款利率會壓垮許多企業。幸虧人類是健忘的,否則我們現在應當懂得:是怎樣的錯誤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內需變得如此疲憊不堪。當然,這里還包括股市為什么極弱難返?兩種心態纏繞著我。一種是,算了,現在說什么都沒用了,想想應對之策吧;另一種,我們高層似乎并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了,而未來很可能還會重復過去的錯誤。
不是嗎?現在高層依然在大談“人民幣匯率穩定”,這正常嗎?如果人民幣匯率穩定了,那中國貨幣政策是不是被捆綁?那又如何醫治通縮?我們應當想想,為什么一輪一輪的財政投資會一次一次被廢掉?與此同時,民間主動性經濟增長動力日益疲弱?我可以肯定地講,這恰恰是錯誤的貨幣政策導致的“內需壓抑”。不是嗎?中國企業融資成本是不是非常高?包括現在,貸款基準利率4.55%(名義利率),而如果我們考慮到剛剛公布的PPI數據,負增長5.9%,那企業實際貸款基準利率多高?10.45%。
嚇人嗎?可這是事實。如此之高的實際利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怎么會不大?所以按理說,中國必須盡快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但我們卻對外承認人民幣匯率穩定。如果人民幣匯率不能貶值,那貨幣如何寬松?貨幣不寬松,如何治理通縮?當然,我們知道這就是當前的現實問題,為什么我們一直強調,不要把中國經濟引向通縮,因為通縮比通脹難治的多。可偏偏就有人不認這個賬。現在,那些頑固的“貨幣主義者”你們告訴我:如果才能在“不放寬貨幣,保持匯率穩定”的前提下,醫治好中國的通縮?
一說到寬松貨幣政策立即有人跳出來說“大放水”,意思就是“大放水會有通脹后患”。這好奇怪。第一,是不是寬松貨幣一定等同于“無節制地大放水”?第二,現在要抑制的是通縮,為什么不可用通脹手段?第三,為什么緊縮貨幣的時候,你們不講通縮風險更可怕?難道中國活該承受通縮危機?中國經濟就應該死掉?這就是你們的“潛臺詞”嗎?說道這兒,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中國經濟環境最惡劣的部分,就是天天有人期盼著搞垮中國經濟;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就是有人天天胡說八道誤導中國經濟政策。所以,中國經濟、金融最大的風險是“壞人太多”的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