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改革不缺理論缺行動
“供給側改革”只是歷年來有關“結構調整”的各種表達方式中的一種而已,其內容和邏輯并沒有逃脫歷年來一直提倡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手掌心。
當今自媒體時代,研究報告、各類評論均嚴重供過于求,這是否是中國特有的,我不清楚。但資本市場的賣方分析師這一行業,90%以上的報告沒有人看,這早已不是新聞了,西方也是如此。
看到如此多的學者制造出數倍于學者人數的報告,且引經據典地齊聲喝彩,真的讓我很失望。為何很少有人寫些文章去評估過去的改革成效,或預測供給側改革的執行力度——這方面的報告倒是供不應求,其實這類報告也可以是商業性的,很有市場或價值。
互聯網發展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花幾分鐘時間就可以找到很多事件相關的歷史資料。比如,最近財政部又重提個稅改革,這確實非常必要。因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如此之大,原本是可以通過稅收手段來改善的。
董明珠在廣東省國稅局主辦的座談會上提到了一個現象:“有些民營企業老板私人花費的錢,都可以拿到企業報銷,個人幾乎沒有稅收,應該加強對民營企業職務消費的個稅征管。”某些高收入的民企老板可以很輕易避開稅費,這就難怪個稅一直很難擺脫“工薪稅”的實際形象了。
事實上,早在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便確定了個人所得稅制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改革方向。2006年,這個改革方向還被寫入了“十一五”規劃。但令人遺憾的是,該項改革一直沒有出現重大進展。
再如,國企改革的至少經歷了四輪,其中99年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方案是迄今為止最有理論水平和指導意義的。如提出了現代企業制度,政企分開,還包括現在提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那個時候也提出了。但為何四輪改革都沒有解決國企的低效問題呢?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5年前10月,國企利潤比去年下降25%,民企則增長6%。
按本人這么多年來的觀察,中國在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三個方面,增長速度總是超預期,改革進度總是低預期,調結構好像是被動的。原因何在呢?不就是利益格局問題難以打破么,其實中央很清楚,為此也提了很多要求和解決方案,如倡導把權力關進籠子,“政府自身革命”,簡政放權,負面清單。
們常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破不立。比如,過去一談到國企改革,就擔心下崗工人鬧事,如今呢,因為國企規模在改革滯后的日子里越來越小,國退民進,進是利益驅動,退是機制不到位,是被動的,今年國企創造的GDP占比也就20%左右,就業占比估計也就15%,所以,即便倒一大片,問題也不像過去那么大了。當然,銀行會受不了,78萬億的負債呢,但不改的話,負債越大,GDP占比越小,銀行壞賬越大。那就是惡性循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