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K式忽悠招商堪稱發展的毒瘤
國務院督查組在黑龍江省調研時,一些受訪的民間企業家反映,招商引資時企業被奉為座上賓,但在項目投產后,地方政府承諾的條件不兌現情況比較普遍,“新官不理舊賬”問題較突出。企業將之形象地描述為“JQK”:先勾我們進來,圈塊地給我們,然后再尅我們。督查組就此建議,解決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根本還在于深化改革,提高市場化程度和開放程度。
招商說一套做一套,用“JQK式忽悠招商”來概括,真是很生動很形象。這種現象,往往在地方政府換屆過程中表現得最為突出。過去的招商政績已經被前任官員拿走了,現在的官員自然會有新的政績需求。特別是涉及環保、土地等領域,之前“勾”來的企業,不僅可能失寵成為“棄兒”,甚至可能成為被驅趕的對象。
在很多地方,除非準備撈一筆優惠就走人,企業家對那些真正有長遠規劃的投資有時候心里是沒底的。有的企業家在有所成就后,寧愿捐款也不愿投資,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知道,無論現在一些地方給出的條件多么誘人,但是那種來自政府行為的政策風險,根本無法預估。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分為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JQK式忽悠招商,是政府行為負外部性的典型表現——地方政府在執行職能的過程中,通過改變游戲規則或者進行規制,對第三方強制性施加了某種成本。
“JQK”式忽悠招商,傷害的不只是某個企業的具體利益,而是地方整體的投資軟環境。這是一個阻礙地方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而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支點,就在于收回過度干預市場的有形之手,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并且恪守契約精神。
很多地方招商引資搞“全民招商”,無非是讓完土地讓環境、讓完稅收讓法律,看上去很有效,其實很難招到真正優質的資本。
真正優質的資本不會沖著“無底線”的優惠去,而會沖著地方公共服務的質量,特別是言而有信的契約精神去。資本的選擇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那些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往往是政府公共服務水準較高,同時也較為尊重契約精神的地方,不會動輒以所謂“歷史遺留問題”來敷衍搪塞。
在這個意義上,JQK式忽悠招商堪稱發展的毒瘤。也許地方政府本意并不壞,許諾的各種優惠做不到也有國家政策不允許或者地方實際水平不夠等原因,但是,有可能做不到的就不應隨意許諾,這是基本的誠信意識,更何況“新官不理舊賬”之類荒誕的理由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