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我國棉花到底怎么了?
近年來,我國棉花呈現從“三量齊增”到“三量齊減”的態勢,其結果是陷入“成本高,農民不愿種棉、價格高,紡織企業用不起棉、品質差,紡織企業不愿用棉”的產業困境,加上大量進口,直接沖擊國內棉花生產、棉農增收和棉紡織業發展。
輕柔的棉花不斷遭遇堅硬的難題,“種植面積銳減、人工成本劇增、收購價格連降、紡織企業叫苦”,我國棉花到底怎么了?產業發展究竟有多難?如何破解?聽評論員王竹給您說一說。
王竹:我曾去過中國新疆的產棉重地阿克蘇,這里的棉花年產量占全疆1/3、占全國1/9,這里是中國最大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棉花的興衰對于13萬平方公里的南疆重鎮阿克蘇來說舉足輕重。但面臨眼下的棉花局勢,阿克蘇當前要做的是果斷對棉花普遍存在的“一致性差、可紡性差”質量問題開方下藥,實施節本增效工程,實現全產業鏈抱團,讓棉花賣出好價、棉農能夠增收,讓棉紡企業爭著來買國產棉。
所謂“全產業鏈抱團”,是指在中國農科院領導下,聯合全國棉花科研、生產、推廣、加工、紡紗及農資、農機具等相關優勢單位進行組建,目前已在西北(新疆)、黃河、長江三大棉區分別建設了“聯盟科技園”。
組建“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應對破解的正是我國棉花所處的低潮和瓶頸。國產棉顯現的種種不適應癥,根本原因在于生產與需求脫節,產業的主要環節各自為戰,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技術協調、成本聯控脫節,協同效應差;棉花產量雖高但成本也高,棉花質量無法保證棉紡企業對優質棉的需求供應。形成棉花產量、價格雙跌局面,引發植棉成本與價格倒掛、棉價國內與國外倒掛、國內質量與數量倒掛,以致高等級棉嚴重短缺,低等級棉嚴重過剩,“洋貨入市、國貨入庫”。
我認為,以棉花產業相關環節、優勢單位抱團聯動,應對形勢嚴峻、緊迫的挑戰,不僅在于著眼扭轉各種不利局面,更重要的是讓我國棉花產業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走出一條可持續自我發展新路。走好這條路,一定要跟緊兩個“向導”:一個是用“中高端品質”引領棉花產業發展,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棉花品質邁向中高端;一個是用“三化”,即輕簡化、機械化和組織化,引領現代植棉業發展。
由此可見,在新格局下,棉花產業需要振奮精神,直面困難,努力探索適應新常態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要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升品質,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推動整個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從供給側改革著手,生產出適合紡織行業使用的棉花,實現產業的健康發展。
從種子研發到產業聯盟,中國棉花產業的發展理念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雖然現在的想法還不成熟,但畢竟在棉花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肩負重任的棉花產業改革當然還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期待新的產業聯盟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夠走得遠、走得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