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企業為什么難 工資為何又這么低
最近,討論生存艱難,討論工資太低的話題在網上爭論不斷,即使是筆者的很多朋友一樣在聚會的時候經常和筆者在抱怨為什么我們的工資這么低?與此同時,筆者的很多企業家朋友也經常和筆者抱怨,說企業現在真的經營困難,勞動力成本上升太快,極大的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現在很多企業都被這高昂的用工成本壓得喘不過氣來了。當這兩種觀點聽多了之后筆者也困惑了,這分明是一個悖論,一方面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工資低,另一方面為什么大部分企業都在抱怨勞動力成本高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開始對我們所處的環境做了一個剖析。
一直以來,中國的企業,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中都享受到了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這個好處在經濟學上叫人口紅利。因為改革開放之初,計劃生育尚未完全實施,并且有大量的勞動力在土地上,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這些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被釋放了出來,這些大批勤勞努力,并且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成為支撐中國企業發展的第一輪動力。因此,中國的企業都從那個時代開始逐步養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就是雇傭低成本的員工,因為當時中國的物價水平不高,再加上可以工作的人口眾多,企業較少,即使是較低的工資,企業也可以輕而易舉的雇傭到大量的人,就這樣中國企業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優勢:低價。
這種基于人力成本極度低廉的低價格讓大量的中國企業取得了市場的競爭優勢,從而在世界經濟的競爭中勝出,中國制造成為了世界工廠。可以說,低勞動力成本成為了中國企業的發展發動機。但是,這種優勢正在逐步的喪失,從2004年開始珠三角地區就開始出現了用工荒,用工荒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更是從珠三角、長三角蔓延到了中國各地,其實并不是中國沒有工人了,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物價水平的上漲,原先的工資已經很難再請到工人了。
很多企業迫不得已上調工資標準,為了保證生產,但是因為前些年的低成本,讓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應該低價格,再加上中國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定價權完全不在我們手上,這就造成了員工工資漲了,產品價格不變,最終企業生存越來越艱難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企業家們總是說,中國的員工現在越來越用不起了,因為和以前的過低工資相比,現在的工資成本的確是高了。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是悖論,原因就在于大家的比較對象不一樣。企業的比較對象是前30年我們的低工資,甚至是與國外東南亞、非洲來比較工資標準,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員工需要的是在中國生存,那么他自己衡量自己的工資標準是現在的生活成本。我們看到的是,現在的生活成本真的比起前些年是高了太多了。
記得筆者小時候,五角錢可以買很多的東西,基本上必需的文具都能買到,但是現在別說五角錢了,五元錢恐怕都難以買到一個學生的學習用品。當然這個只是一個小插曲。具體來說,和三十年前相比,整個的物價水平都有了大幅的上漲,根據北京師范大學鐘偉教授的計算,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比較,大米價格從改革開放之初的0.12元每市斤到現在的4.4元每市斤,上漲了37倍,大白菜從80年代的0.02元每市斤到現在的1.8元每市斤上漲了90倍,因此鐘偉教授認為改革開放之初的萬元戶現在資產至少要達到255萬元才能和當年差不多。
因為住房在經濟學上屬于投資品,所以要分開計算,根據北京市的數據,改革開放之初北京一個月的一室戶房租成本差不多是1.5元左右,但是現在北京的平均房租支出已經達到了2500元,兩者的差距高達2083倍。那我們再看房價,由于改革開放之初國內采用的是福利分房,房價沒辦法進行貨幣化換算,我們就用90年代有貨幣價格的房價來計算,96年上海黃浦區的房價均價為每平米1500元,20年過去了黃浦區的房價為71789元每平米,僅僅最近20年房價就已經是20年前的47.85倍。
改革開放之初培養一名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培養成本沒有超過140元,而現在按照最低成本計算從小學到大學的培養成本已經接近了15萬元,這個差距高達1071倍。再說看病,改革開放之初看病一次的成本是0.98元,現在平均至少為90元,這個成本姑且算作90倍吧。那我們再看看大家的收入漲了多少呢?改革開放之初,我這邊有一個數據,1986年的全國平均工資為1271元,1996年的全國年平均工資為5500元,2015年底的全國年平均工資為72840元,30年的時間工資漲幅為57倍,而最近20年的漲幅為13.24倍。
也許這樣一個不全面的比較大家就能夠看到了,除了大米等國家控制的物價漲幅還可以和工資打個平手以外,其他幾乎所有的主要支出都是超過工資漲幅的,這就是大家抱怨工資低的真正根源:因為我們的工資增幅完全趕不上物價、房價以及教育衛生的支出增幅,僅此而已。企業也難,員工也難,那我們到底何解,對于企業而言,相信很多人都提過解決思路,那就是轉型升級,提高技術含量,在這里我就不做過多的贅述了。對于我們每個人那到底該怎么辦呢?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個趨勢是光靠工資的漲幅,我們基本上不太可能追的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漲價幅度,那么守著死工資恐怕真的會是無路可走的地步了。這就要求我們真正的去做一些事情來對抗價格的上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