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借力NBA邁向品牌國際化
熟悉籃球賽事的觀眾,也許對“匹克”這個運動品牌不會感到陌生,對匹克“拼到底”的品牌內涵更有幾分同感。當不同膚色、不同國家、不同體育比賽的運動員穿著匹克運動鞋運動服征戰賽場并屢屢取得佳績的時候,你會為匹克不斷前進的國際化腳步所震撼。一個專業化、國際化的中國體育運動品牌正奔跑而來。
誕生于福建泉州的匹克集團,主要從事設計、開發、制造、分銷及推廣匹克品牌的運動產品,包括運動鞋類、服裝及配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專業研發、制造與銷售經驗。匹克品牌,由英文PEAK音譯而來,寓意不斷攀越高峰、努力進取!
據了解,自2005年以來,匹克啟動國際化戰略,并將國際化、專業化作為匹克品牌核心理念。并采取專注的營銷策略,專注于籃球方面營銷和推廣。通過國際專業運動賽事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溝通紐帶,并為品牌內涵注入更多國際化、專業化元素。
為此,匹克將中文廣告牌放在NBA賽場,聘請NBA明星當品牌代言人。除贊助籃球賽、公路自行車賽、網球賽等賽事外,匹克還頻頻出手與國外一些運動隊合作,為其提供運動裝備,以此不斷確立匹克的國際體育品牌形象。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不少穿著匹克運動鞋服比賽的運動員、運動隊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匹克的品牌國際化之路要從2005年說起。那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匹克成為希臘和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籃球隊的運動裝備供應商,從而打開了通往國際的大門。那一年,對于匹克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贊助歐洲籃球頂級聯賽(全明星賽)和素有“籃球世界杯”之稱的“斯坦科維奇杯洲際籃球賽”,更成功贊助休斯敦火箭隊主場,作為2005~2006賽季休斯敦火箭隊主場上唯一一家中國運動品牌贊助商登陸NBA賽場。
由此,匹克的國際化戰略進入人們視野。匹克通過制定“先做品牌再做市場”的營銷戰略,開創了尋找獨特的焦點事件的代言模式,并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在2007年,匹克與NBA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宣布雙方締結官方市場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匹克在國際頂級籃球賽事的壟斷地位。如今,匹克所簽約的NBA球星已達15人之多,形成了專屬匹克的PEAKTEAM。
籃球,有著和匹克切不斷的緣分。2009年3月,匹克與國際籃聯(FIBA)簽約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從此壟斷世界上最頂級的兩大籃球賽事資源。在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2010年,匹克堅持一貫的國際化戰略,與“斯坦科維奇洲際籃球賽”再續盟約,與“新西蘭奧委會”、以及“塞爾維亞籃協”達成戰略合作伙伴,強勢將國外資源“收歸門下”。這種將多個強勢資源順勢“納入囊中”的操作方式,正是匹克國際化戰略一直堅持的多元化思路。在2010年的土耳其“男籃世界錦標賽”期間,當有4支外國球隊身披匹克LOGO毛巾展現那一抹中國紅時,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如同見到球場上的老朋友熟悉而又親切。
匹克集團CEO許志華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只有實現國際化才能發展。民營企業只有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融合與接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逐步走出國門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加入全球產業價值鏈條,才能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做強、做大。匹克正是致力于做世界認可的國際化品牌。許志華表示:“深入品牌的國際化,推進匹克成為世界品牌,是匹克作為民族品牌肩負的歷史使命。”
目前匹克在北京、廣州、泉州和美國洛杉磯,已經擁有4個運動鞋服研發中心,共聘請了260多名研發設計人才。匹克在海外160多個國家注冊了商標,已在美國洛杉磯成立了子公司,初步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市場的品牌全球營銷網絡。至今,匹克在中國的零售網點已達7000多家,業已建立起成熟的產銷結合的品牌運營體系,出口業務遍及歐、美、亞、非、大洋洲五大洲。
許志華表示,匹克已在人才、資本、設計、市場、銷售等方面全方位向國際化邁進。在設計國際化方面,匹克更是取得了標志性的進展,在全球時尚之都洛杉磯建立了全球設計研發中心,世界頂尖的設計師、設計理念和設計元素在這里碰撞,將是匹克品牌在設計研發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的開始;在人才國際化方面,匹克已經吸引了來自多個國家的高端人才來企業任職;在資本國際化方面,隨著匹克在香港這一國際化的金融市場掛牌上市,吸引了眾多國際投資機構和證券分析專業人士的關注和投資,已經有初具規模的國際資本參與匹克資本;在市場銷售方面,匹克也走在了前列,在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建立了分銷渠道,并接受大量來自海外的訂單。
打造“中國籃球裝備第一品牌”一直是匹克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在國際化的路上,匹克有更高的追求。2010年9月10日,匹克于廣州星河灣酒店簽約WTA和WTA球星奧爾加·格沃特索娃。當網球運動在中國孕育生機之際,匹克也發力網球領域,力圖再創核心業務。
從籃球到網球,再到跑步、足球……匹克要全方位挑戰國際品牌,堅持國際化戰略,做到品牌的國際化和專業化。
匹克正朝著躋身全球知名體育品牌、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標昂首向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