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破解運城“賣棉”難
本來長勢良好的棉價又一路走低,商販停收觀望。
產量減少、價格低迷,收購商停收觀望,運城棉農焦急無奈。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下游企業可以以銷定購,棉農卻無法規避風險。業內人士認為,還是要從長效機制入手,對棉花生產進行合理規劃和引導,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發展,確保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每年10月、11月是各地棉花收購的旺季,但最近記者在傳統產棉大村——永濟市卿頭鎮杜家營村看到,許多農戶都有不少的棉花堆放在家里。這個村今年棉花種植面積3000多畝,畝產150公斤—200公斤,總產量60多萬公斤,但眼看到了小雪節氣,還有96%的棉花沒有出售。
運城是山西棉花主產區,由于氣候原因,今年這里棉花產量有所下降,價格也持續走低,還鮮見有上門收購棉花的商販,棉農利益受到很大影響。
抽樣調查,主棉產區已采摘回的籽棉只出售了17.14%
“正常年景,棉田籽棉的平均產量大概為300公斤,好的能達到350公斤,但今年棉田產量超過200公斤的都很少,遠低于棉農預期。”11月16日,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長南建福接受采訪時說。
“造成產量降低主要是氣候原因。今年雨水多,持續時間長,好多棉田第一次都沒采完,就開始不停下雨,導致今年棉花產量整體不高、品質不好。”南建福進一步解釋。
產量低不說,今年的收購價也讓許多種棉大戶欲哭無淚。來自運城市農業部門的消息,今年棉花開秤價為每公斤9元左右,但一場秋雨過后,價格一路狂跌,最低時每公斤5.8元,11月16日為每公斤6.3元。而在去年,收購價一度達到每公斤12元。
據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運城綜合試驗站11月16日前對新絳、臨猗、永濟3個產棉大縣6個鄉鎮12個村60戶棉農進行的調查表明,已采摘回的籽棉只售出17.14%,其中只有10%的棉農已出售完全部棉花,平均售價為每公斤6.44元,63%的農戶還沒有開始售棉。其中有兩戶種的近百畝棉花,由于雨水原因,至今仍泡在水里,無法收回。而在去年同期,60%的棉農已售完棉花,平均售價為每公斤10.9元,總售棉量占采收量的85%。{page_break}
“不是不賣,實在是不能賣。種棉花不但較其他農作物費工,而且由于去年棉價高,今年所有與棉花相關的農資都漲價了,一畝棉花投入的肥料、農藥、地膜、種子、澆水、采摘等成本不少于1300元,按每畝產籽棉200公斤計算,每公斤6.3元,每畝棉花毛收益為1260元,相當多的棉農入不敷出。”芮城縣陌南鎮劉堡村村民楊榮光邊算賬邊說。
據記者調查,產量下降、價格低迷、利益受損,使許多棉農對棉花市場的信心大幅下降。除小部分棉農因為急需用錢、對棉花后期價格期望不大忍痛拋售外,大多數棉農對當前的價格不滿,囤積觀望,期待后期棉價會有所反彈。
來自省棉麻公司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省棉花種植面積為93.5萬畝,總產量6.7萬噸。由于去年棉花價格大幅上漲及國家棉花臨時收儲預案出臺,今年我省棉花種植面積約為110萬畝,預計產量為7萬噸。
國際國內棉花產業上下游形勢導致今年棉花價格走勢偏弱
一路走低的棉價讓棉農內心忐忑,今年的棉花收購市場也是一片蕭條。
在運城,有許多棉花收購加工點曾是當地棉花的“下家”,但是眼下,這些“下家”都已自身難保。芮城縣東壚鄉許坡村一家暫時關門停業的軋花廠老板說:“我們心里沒底,這個時候把棉花收到手,就像抱著炸彈一樣,如果價格再跌,那就虧大了。”
據調查,價格下跌且市場前景不明導致了棉花收購風險加劇,處于棉花產業鏈下游的加工企業不愿存貨,一些依靠貸款和游資來收購棉花的個體商販和中小收購企業開始停收觀望。可處于棉花產業鏈上游的棉農,卻已沒有辦法規避風險,白花花的棉花從廳院堆至屋內,令他們焦急無奈。
省棉麻公司業內人士對今年棉花市場分析認為,雖然我省今年的棉花產量和品質都受到氣候影響,但從全國乃至世界范圍來看,今年仍可算作是棉花的豐收年,總體供應并不短缺;而在全球經濟降溫的背景下,我國紡織品訂單隨之減少,用棉需求均不容樂觀,棉花供給總體充裕,受此影響,國際棉花現貨價格繼續下調;國家為穩定棉花市場,在今年棉花種植前公布了臨時收儲預案,但由于品質原因,目前我省棉花還沒有成交。
來自中國棉花協會的報告也表明:“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紡織企業融資更加困難,加之庫存消化不暢,停限產比例增加。為了較快回籠資金,維持企業正常運轉,多數以銷定產。”一位期貨研究人員則認為,也可以認為造成棉花價格大幅波動的一個原因是“資金泡沫”的注入與抽離,去年大量資金進入棉花市場,棉價攀升,而隨著今年棉花市場“資金泡沫”擠出,棉花價格則一路下滑。
政策扶持、集約化發展,提高種植比較效益仍是穩定產業的關鍵
“早知道是這樣的價格,還不如一年兩作種小麥玉米呢,投入不如種棉高,相對而言省時省力,效益也不錯。”臨猗縣棉農馬家華后悔地嘮叨。
成本上升,價跌售難,不少棉農已經有了來年放棄棉花改種糧食的打算。但如果明年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價格又會上漲,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page_break}
那么如何引導棉花價格走穩,確保市場穩定,保護棉農種棉的積極性,促進棉花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就應該從長效機制入手。
南建福認為,目前,支撐棉花產業的生產基礎與產業的重要地位極不相稱,我省雖不是產棉大省,但棉花種植面積曾達到400萬畝。由于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比較效益不高,國家針對棉花生產優惠扶持政策也相對偏少,嚴重影響了棉花生產和農民種棉積極性,棉花種植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
一些人士認為,政府更需要把“棉包子”與“米袋子”“菜籃子”同等對待,抓好棉花生產面積穩定和市場供應,確保棉花種植、收購、加工等整個產業鏈的良性發展,對農民種植棉花的多少應當進行合理規劃和引導,適時發布細致、微觀的棉花需求量、種植風險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供棉農參考決策,避免出現盲目種植現象。同時,積極與產業鏈下游企業對接,鼓勵收購企業與棉農形成共同利益機制,實行定單生產,穩定棉花價格。
由于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棉花價格波動幅度很容易過大、風險較高,只有提高種植的比較效益才能保護棉農的種植積極性。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長李朋波建議,棉花產業未來的出路,還是要強化科技投入、高產創建等國內支持政策,在棉花主產區推進棉農合作社和現代高效棉花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提高棉花種植集約化水平,有效抵御各種自然災害,減低生產成本,提高單產質量,增加棉花綜合效益。國家在實行收儲政策的同時,也應在產業發展方面給予一定扶持,實行更加優惠政策,增加種棉綜合補貼、加強農資、資金扶持供應等。
省棉麻公司相關人士認為,棉花的質量也影響收購進度。由于加工能力突顯過剩,缺乏收購主體,我省棉花加工質量相對較差、混等混級較為嚴重,近幾年棉花品質基本以4級及4級以下為主,政府部門還應形成合力,加大對棉花收購加工市場的監管力度,保證棉花品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