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思路
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紡織工業取得了很大成績。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5億元,工業增加值54億元;紡織工業經濟總量和綜合經濟效益排全國第19位,西部第3位;其中服裝產業經濟總量在全國排第16位,西部第2位。全行業3800余戶企業,吸納就業約16萬人。
但是紡織工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行業結構不合理。紡織產品主要以初加工為主,常規產品是紗、布;家用紡織品占全市總量不足5%,產業用紡織品也僅為2%左右。二是產業鏈缺損。高檔面料紡織能力不足;印染能力較弱,成為紡織業發展的“瓶頸”,70%以上的紗、90%以上布的染整加工是在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完成;服裝發展受到面料、輔料、襯布、拉鏈、商標、鈕扣、縫紉線配套不足的制約。三是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技術改造投入不足。織布、針織和服裝雖初具產業集群規模,但缺乏行業知名品牌和大型龍頭企業。四是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紡織產業集聚發展的區域品牌效應尚不突出。五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我市尚未建成輻射能力強的原料市場、面料市場和服裝批發市場,紡織服裝研發、設計、會展等相對滯后。
因此,應抓住國家鼓勵紡織工業向中西部轉移、我市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發展等機遇,加快紡織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進步為支撐、產業園區為載體,著力培育集群化發展的紡織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通過完善原料—紡織—印染整理—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產業鏈,突破印染“瓶頸”,提高研發、設計、會展、物流等綜合配套能力,構建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布局合理、具有重慶特色的現代紡織產業體系。
力爭2015年全市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新增就業10萬人以上。培育一批年銷售產值超過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的紡織集團,提高紡織產業集中度。調整服裝、家紡、產業用三大類紡織品的比重為60:25:15。彌補最制約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協調發展的短板——染整產業,以此提高整個行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0%,單位產品產量水耗下降7%,廢水排放量下降7%。
圍繞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集聚,推動紡織基地建設和產業鏈垂直整合,最終形成以萬州-涪陵―巴南―合川紡織板塊為軸心,帶動周邊區縣共同發展,打造我國重要的綠色紡織生產基地、產品研發基地及商貿物流中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