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2012中國服裝論壇:從裂變到重建
設計需要語境
當國際大牌盯上中國市場,當中國本土成為國際舞臺,中國的設計師和品牌們開始糾結了:東方文化的力量,之于中國設計、乃至世界設計的未來究竟有怎樣的意義?西方時尚語系,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設計的成長?本土市場,對于中國設計是機遇還是挑戰?為什么國際大牌把中國元素玩兒得如魚得水,并且開始用之撬動中國市場,而好的中國設計在國際秀場也只能算作小眾,弱一些的則時常要面對“使用西方語匯就被視作毫無新意的模仿,使用東方語匯又被斥為缺乏創意的賣弄中國概念”的尷尬局面?
我們都熟知的日本籍世界知名設計師: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他們在世界上享譽盛名。其作品不僅被世界尊崇,更體現民族特色。我們思考的不僅是,同為東方的中國在國際上卻沒有如此重量級的大師,更將思考日本設計師是如何將東方文化發揚到世界,并獲得一致認可的。
好的設計師,需要具備從多種文明中獲得滋養的能力。而現代信息技術所塑造的地球村,讓這樣一種跨越地域和歷史的交互作用,成為了設計本身向前發展的最佳助力。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也日漸顯現出其獨有的禪意魅力,和不同于西方現實主義美學的心里撫慰意義。事實上,當今最火熱的流行思潮,比如自然環保,正是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前的老莊哲學“天人合一”的核心。
但是,對于本土設計師,這并不意味著完全的利好。因為要完成這場旅行,僅僅有“近水樓臺”的地域優勢還遠遠不夠,你必須搭乘統一的交通工具——全球時尚語境。也就是說,無論怎樣的文化風景和歷史基因,必須通過全球通用的設計語言的轉化,才能獲得國際時尚的認可。
所謂全球時尚語境,實際上又是依附于強勢的主流文化的。主流文化的影響力,以經濟為基礎,以電影、音樂、足球、社交網絡等一切文化現象為渠道,左右著大眾審美,甚至人的心理和行為方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中國通過“奧運會”、“世博會”等大型國際活動,在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國際影響力,但基于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基本事實,我們依然處于并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處于文化和時尚的下風口。無論是時裝設計,還是建筑、景觀設計,其創意創新的評價標準依然基于西方的時尚價值體系。
因此,若想獲得國際時尚的認可,中國設計恐怕要首先學會并尊重現有游戲規則。不能否認,西方設計多年積淀的對于文化元素的系統化研發和利用方式,對縱橫歷史的厚重感和跨越地域的靈動性有更強的把控能力。而在沒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論體系的前提下,脫離全球語境的中國設計則很容易陷入對某種具像的中國元素的簡單濫用,缺失了系統的、深層次的文化價值開發,更缺乏基于某種特征文化而進行的全景式呈現,從而被視作“缺乏創意的概念賣弄”。
但尊重并不等于缺乏獨立性。能夠明顯看到的是,來自西方世界的時裝大牌正在以強勢的姿態,通過與藝術、慈善、資本等形式的立體結合,詮釋著他們眼中的中國文化,特別是在高端消費領域,甚至影響著中國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的認知。當全世界都在“偷師”東方文化的時候,如果還只是一味地追逐西方范式下的流行時尚,缺少對自我根基的覺醒與體悟,中國設計就很容易卷入對西方主流文化媚俗迎合的漩渦中,從而被斥為“毫無新意的模仿”。
如意·2012中國服裝論壇觀點主張:未來,真正強大的中國設計,應該是在穿越了傳統與現代美學、融合了東方與西方思潮的基礎上,對于中國文化底蘊的領悟和詮釋,那不是顯現于產品之上的符號化的細節,而是用世界語言大書的中國文化,是能夠并且正在被全球認可和追捧的東方的生活哲學。否則,中國設計不但難以在國際時尚體系中一爭高下,更為嚴峻和殘酷的是,可能喪失對本土文化詮釋的話語權。
中國設計已然深陷進“使用西方語匯就被視作抄襲,而使用東方傳統語匯則被視作賣弄中國概念”的尷尬困境,如同那只玻璃瓶中的小蜜蜂,看得見光明,卻尋不到出路。設計向何方?不僅是設計師,更應成為品牌思考的著力點。中國服裝設計的未來是怎樣的?應該建立怎樣的獨特認知與品牌烙印?新的創意靈感從何處尋?如何用傳統元素表達現代價值?如何以世界語言表述中國哲學?歸根結底,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沖突根源于文化內在秩序的不同。作為品牌和設計師,如何消解和融合新與舊、東和西的文化沖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