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呈現“災后景氣特征”
震后的2011年,日本國內現有大型零售店的銷售額減少了1.8%,但東北地區(qū)雖然也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但景氣指數遠好于其他地方,去年仍實現了1.2%的增幅。而因海嘯影響損失慘重的沿海地區(qū)與核泄漏事故的福島縣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甚至部分受災嚴重地區(qū)已經面目全非,這些變化是否帶動日本產生新的消費需求?這些消費需求帶來的經濟增長能走多遠?
據居民基本臺賬人口流動報告顯示,2011年巖手、宮城、福島三縣的流出人口超過流入達41226人,這突破了41年以來的最高記錄。另外,盛岡市、仙臺市的青葉區(qū)以及太白區(qū)等地區(qū)人口流入超出流出。
流動的整體趨勢是從沿海城市流向內陸地區(qū),以及從重災區(qū)向核泄漏地周邊疏散或者前往城市功能健全的地域定居。加之,仙臺、盛岡作為重建的重點區(qū)域,土木施工人員以及志愿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從全國匯聚了大批的人員來到這里。這種人口流動的格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市場的選擇,目前日本零售企業(yè)及制造商也緊跟這一趨勢,再次瞄準盛岡、仙臺等市場,不斷調整銷售理念及消費重心,以待東山再起。
在受災地生活的人們,他們在接受高額的受災理賠金后,由于物資、人手不足造成無法及時實現商業(yè)重建,以及商圈援助資金以及捐款無法及時到位,致使災民手上的充足現金面臨物品供不應求的境界。因此很多商家也正抓住這一消費熱點展開營銷攻略。
同時,對于那些被海嘯沖走所有財物的人及因核污染導致無家可歸的人,他們都需要重新購買大量的生活用品。這些也進一步刺激了資金流向消費市場。但也存在著有錢卻沒心情消費的人與不得不離開東北的人們。沿海城市與內陸地區(qū)的受災差距致使重建的進度也出現了極大的差距,這也導致了東北整體重建進度分布不均,因此存在著購買力高漲的人;追求品質的人;購物獎勵給震災志愿者的人;把在受災地消費看做義務的人;為緩解心情消費的人。總之消費正在趨好,但業(yè)界認為,這種趨好多少帶著災后的沉重,零售業(yè)要想真正迎來明天還需耐得起長久。
目前,受災嚴重的沿海地區(qū)的店鋪營業(yè)狀況非常好。對于災區(qū)的人們而言,他們對服裝、時尚的需求非常強烈。但把時尚、經營進行到何種程度?面對身心俱受到過傷害的人們,應該如何展開銷售工作?這是經營者目前的困惑及工作重心。
仙臺市內的多數專賣店出現了銷售額超越往年的情況。仙臺地區(qū)的大型連鎖店的店鋪營業(yè)額位居首位的實例不在少數,著名品牌、賣場、設施都設有重建特需區(qū)域,這些特許專區(qū)的銷售額均突破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但其他多數商店街卻表現的更加冷靜,并且專賣店的銷售額增長率并不大,許多都低于往年業(yè)績。在網絡銷售方面,良好的性價比也吸引了更多的銷售者,這也帶動了總體消費額增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