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網購耗盡家財,丈夫怒離婚
在消費主義時代,網購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學家布希亞就曾說,在對某些物品進行消費的時候,我們是在表明,我們與那些消費其他物品的人是不同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網購就不僅僅是一種商品交易行為,它同時也是一種可以區隔不同社會階層的文化符號。
作為一種將網絡、快遞勾連在一起的電子商務,網購具有無可替代的強勁生命力。在講究效率、追求精準的現代社會,網購既提供給消費者前所未有的選購權,又滿足了消費者對速度和效率的苛刻要求,更為關鍵的是,網購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價格風暴”,讓消費者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折扣與優惠。
然而,和“網絡性格說”一樣,對網絡的過度迷戀,對工具理性與技術理性的過度推崇,網購對生活的空間擠壓和形式異化,頻繁進入公眾的視線。媒體曝,在浙江寧波,妻子網購耗盡家財,丈夫怒離婚稱娶了“購物狂”。
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認為,理性行動者趨于采取最優策略,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最大的收益。只不過,在信息不充分、分析不科學的情況下,理性選擇很有可能會偏離它應有的軌道。當人們沉浸在網購中難于自拔時,很可能被購物欲牽著鼻子走,失去判斷。
為4歲的女兒提前準備10歲的衣服,頗有些“未雨綢繆”的味道;看似理性的行為背后,卻隱含著一些非理性的因子。首先,服裝講究量體裁衣,而兒童的高矮胖瘦通常具有變動性和可塑性,一旦不合身,也就成了擺設。其次,服裝追求時尚,現在時髦新潮的衣服,6年之后,也許就變得庸俗乏味了。此外,隨著技術創新和消費轉型,現在的服裝,有進一步貶值和降價的空間。
套用一句著名廣告語,“網購雖好,可不要貪多”。換言之,“超前網購”即使初衷良好,也難以走出“好心辦壞事”的窠臼。只有加強生活規劃,提升理財能力,完善自我約束,網絡才會回歸本位,“網購成癮”才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漸行漸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