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用工荒” 工人們都去哪兒
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招工難、用工貴日益成為困擾紡織服裝企業的老毛病,也逐漸成為整個中國制造業面臨的難題。以紡織服裝業為支柱產業之一的江蘇省常州市為例,雖然在專場招聘會上,48家企業提供了1300個崗位,但進場的1000多名求職者中,卻僅有130多人初步達成工作意向。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沒有數據統計,紡織服裝業到底缺多少員工,不過打聽那些加工企業的老板,幾乎沒有不為用工頭疼的,而且疼法還不一樣。義烏手套行業協會會長劉加法說,在義烏,企業除了承諾來年加薪外,還用發獎金的方式鼓勵老員工帶新人返廠,但每年都有一些外地員工春節回鄉后就不再回來了。
同時,廣州創興服裝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牛仔休閑服裝生產廠商之一,該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李恩表示,創興今年流失的老員工有一些,但新員工也沒有跟上來,招不到人,他擔心這樣持續下去,未來三五年用工缺口會越來越大,那時企業發展將受到嚴重制約。
此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楊世濱表示,在整個產業鏈條上“用工難”呈現的情況不太一樣。
在紡織業上游,總體上是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量比較大;而下游的服裝加工業,主要是工人的工資成本上升得比較快,因為服裝企業的設備替代性沒有那么強,勞動生產率不像上游可以快速提升,工人工資和企業效益上漲之間的矛盾就比較突出。
李恩更透露,創興集團的基層員工平均月薪是4000多元,而且每年都有增長,工齡5年以上的工人月薪基本都在六七千元,一些技術人員月薪上萬,這其實比寫字樓里的一些崗位要高。楊世濱介紹,今年紡織服裝企業工資漲幅在5%~10%。但這樣的待遇和漲幅似乎對求職者并不具吸引力。
那么,工人都去那兒了呢?許麗(化名),22歲,老家河北滄州,在江蘇常熟的一家針織廠做過兩年工人,但今年她不想再去了:“離家太遠,老是看機器,工作太單調了,賺錢也沒有特別多,回來找個差不多的工作很容易。”像許麗這樣留在老家,是很多東南沿海省份缺工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此,楊世濱表示,伴隨著前幾年規模不小的產業轉移步伐,一些中部省份或者發達省份的欠發達地區,承接了發達地區轉移出來的紡織服裝產業,特別是在中部的人力資源輸出大省,工人回流到家鄉,重新實現穩定就業,導致了發達地區紡織服裝企業勞動力短缺。
另一方面,沒有新人愿意進入這個產業,將給后續發展留下隱憂。李恩表示,這是因為產業地位低下造成的。不只紡織服裝業,整個制造業都是如此。
他認為,這跟輿論導向有關。“一流人才做金融,二流人才搞地產,三流人才干實業”的社會觀念對做實業的人是個很大的傷害,產業自豪感越來越低,人們就不會進入這個行業,剛離開校園的90后,寧愿去做地產銷售,也不愿意進紡織廠當技術工人。
需要指出的是,招工難,工資成本上升,紡織服裝業用工難其實正是整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表示,調查顯示,在1995年—2005年的10年間,珠三角地區農民工的平均工資只增加了幾十塊錢,這種局面在2005年劉易斯拐點到來之后結束了,紡織業在過去9年經歷了調整、沖擊和震蕩。
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介紹,中國的勞動力絕對數量已經連續兩年減少,去年全國勞動人口的數量凈減少233萬,2010年農民工全國月平均工資是1690元,去年已經到了2609元。
楊世濱認為,企業化解用工難題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大學生已經成為新的就業力量,我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1000萬,2013年應屆大學畢業生近700萬人,要吸引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到產業中來,除了提供體面的薪酬,還要有可以納入他們人生規劃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穩定現有員工上,有些企業每遇到問題就去招新的工人,但招聘新人需要不斷培訓,員工對企業的感情也要重新建立,不如留住已有員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