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中心在滬增長過度
購物中心成零售業主流業態
在零售業的“寒冬”中,城市綜合體中的購物中心憑借功能全、體驗多等優勢,抵抗住了電子商務的沖擊。但從上海商業的發展看,購物中心已呈現過快、過度增長。
世邦魏理仕統計,上海正在開發的44個商業項目中,只有五分之一的項目單體體量小于5萬平方米,而大于15萬平方米的項目個數占總量的11.4%。根據體量可以判斷,這些零售物業大多為購物中心。而從物業分布看,單體項目超過15萬平方米的,均分布在非核心地段,主要是新興的社區性商圈,如真如板塊、新江灣城板塊、七寶板塊等。
同時,上海零售市場原有的百貨項目也開始了“購物中心化”調整。目前,很多百貨商場通過商場擴容改造、引入時尚品牌旗艦店、增加商場體驗性元素等,來營造一種類似于購物中心的消費體驗。這一“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化”的調整方式,意味著購物中心已成為上海零售業的主流業態。
同質化競爭致“日子不好過”
多功能的購物中心雖然擁有諸多優勢,但競爭依然激烈。世邦魏理仕上海商業服務部董事吳奕奕指出,這些物業在投入使用初期,首先會面臨市場消化的問題,即如何完成招租任務。從目前上海的零售業發展狀況看,百貨業的同質化現象很嚴重,不同百貨商場的品牌重合度很高。隨著購物中心增多,購物中心也呈現同質化趨勢。不同購物中心所囊括的業態、功能乃至品牌十分類似,這將明顯降低購物中心對市場的吸引力。
仲量聯行指出,今年二季度上海商業地產招租情況顯示,競爭相對不太激烈的非核心商圈,招租情況明顯好于核心商圈。據統計,核心商圈購物中心首層租金較上季度同比小幅上漲0.8%,為每平方米每天51.7元;但在非核心商圈,該指標上揚3.9%,達到每平方米每天17.3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空置率方面,核心商圈的市場空置率上浮至8.3%。據分析,這是由于一些項目的主力店,包括健身房、纖體中心和大型餐廳在租期結束后選擇撤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購物中心“日子不好過”的大背景。
“大而全”不一定討市場歡心
注冊地產咨詢分析師陸志皓指出,隨著零售業競爭加劇,即便曾經成功的萬達模式也會失靈。他分析,萬達模式成功的最關鍵一點在于搶先一步——當其他商業項目投資者還聚焦于單一的百貨商場或購物中心時,萬達卻開始打造城市綜合體。眼下,即便在新城、新市鎮,已很難再出現由一個開發商打造城市綜合體的機會;加上各種商業設施的快速發展,萬達模式所代表的“一家獨大”時代一去不返。
消費習慣的改變也注定了“大而全”的商業設施不再討市場歡心。陸志皓表示,電子商務被認為是實體商業的克星,但在電商同樣發達的日本東京,實體商業依舊受到追捧。其中的原因就是,東京商業強調“精致”。所謂“精致”,不是說商業項目體量不能大,而是指需要在經營特色、服務細節等“小處”勝人一籌。相比之下,上海商業發展還是“攤大餅”式的,一味求大,卻忽視了服務特色和消費體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