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堂商場走背字西直門店12月關張
閉店出清火了一把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華堂商場西直門店。還未到商場附近,記者就看到不少居民大包小包地從商場里面出來,有的還談論著:“里面便宜的東西還真有,你看我買了兩提衛生紙。”
商場大門上方掛著大大的“全品出清”的字樣,商場門口還立著兩個公告牌,其中一個公告牌上面表示,商場閉店的原因是公司經營結構調整,并表示商場在11月30日晚前都正常營業。另一公告牌上面寫著購物卡相關事宜,“持有該商場的購物卡可以在別的門店使用或者可以到服務臺咨詢退卡事宜。”
商場內人潮涌動,不少專柜前都是人擠人,由于商場室溫較高,不少購物的都喊熱。記者看到,不少貨品打出“5折”的字樣,百元左右的花車商品備受市民喜歡,花車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一名收銀員說,早上商場還沒開門的時候,一幫老年居民就已經在等著了,“有的一逛一天。”有一家住附近的老大爺說,他現在每天遛彎都來這里了,因為這里每天都會推出特價品,“哪樣便宜,我用得上,我就買回家,到30號呢,不著急,慢慢逛。”
華堂反思為啥接連閉店
望京店,北苑店,西直門店……今年華堂商場閉店的消息不斷。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分析說,就華堂商場而言,它的閉店有自身的原因,“華堂商場于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其在經營上一直堅持日本傳統,他們在商品采購上注重自有品牌,直采產品多,但百貨業態更喜歡的大牌、潮牌卻很少,這也導致年輕消費者對其接受程度并不高。”另外,李志起說,華堂商場進入中國后本土化做得也不夠,“商場的高管都是日本人,你說怎么能了解中國消費者?”
記者在華堂商場官方網站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在反思北京華堂的過去,“消費者已從價格敏感者逐步變成價值追求者,但北京華堂還淪陷在價格戰中,由于看重價格,這也造成北京華堂在甄選品牌、商品時有了自我限制。”華堂方面希望高層與員工從理念上進行轉變,擺脫過去價格策略的禁錮,接受新經營模式與理念,“這個理念看似很空,但如果不變投入再多資金,再如何優化賣場環境都治標不治本。”
也有消費者指出,華堂西直門店其實很尷尬,因為其附近就是著名的“動批”,“我朋友就經常將車停在華堂地下,然后去動批掃貨,回來隨便到超市買瓶水,停車費前兩個小時只收3塊錢,我看這華堂快淪為動批的停車場了。”
百貨店有兩個出路
不僅是華堂,近年來傳統百貨店的經營情況都很慘淡。聯商網統計顯示,僅今年上半年,百貨業態就關閉12家。下半年以來,7月份王府井百貨湛江店因經營虧損關店,百盛百貨北京東四環店也停業;8月份,春天百貨青島店和重慶瑞福的奧特萊斯也停業。
北京志起未來營銷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表示,這些百貨店閉店有其共性:首先是電子商務對傳統百貨門店的沖擊,對消費者的分流越來越明顯,逛百貨的客流直線下降。另外百貨業態愈發沒有競爭力,如在消費體驗上不如購物中心業態,便利性上不如便利店,在夾縫中生存。
商業專家洪濤則表示,傳統百貨店有兩個出路——購物中心化和專業化,“體量比較大的百貨店可以增加一些休閑、娛樂、教育等功能;體量小的應該專業化經營某一類商品或服務,顯出特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