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建廠可有效規避國外貿易摩擦
當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案件維持高發的態勢,以技術標準、知識產權、關稅為代表的貿易壁壘層出不窮,且強度越來越大,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不容忽視。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在東南亞投資辦廠,還可以規避歐美等發達國家貿易壁壘。近年來,歐美等國家對我國出口紡織服裝頻頻設限,貿易條件越來越苛刻。據統計,從2012年至今,涉及紡織出口的貿易摩擦案件大概為17起,涉案產品,一般是出口的原材料與半成品多一些,成品相對少一些;大多是棉花及棉混紡織品、棉線產品、服裝及配飾、尼龍長絲、聚酯長絲、化纖布、亞麻織物、彈力絲等。企業通過在泰國、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國設廠,使用東盟國家的配額出口到歐美等消費市場,可規避紡織品配額限制風險。
中國紡織制造業海外轉移已成大勢,而且轉移的企業正由服裝向產業鏈上游紗線、染整等領域蔓延。雖然紡織服裝制造業的轉移是我國紡織產業轉型的必然結果,但檢驗檢疫部門建議企業在選擇轉移前應冷靜思考,謹慎而行。就目前情況而言,紡織服裝企業轉移東南亞,面臨著政策風險、供應鏈不完善、基礎設施和工人素質等方面存在差距等風險。我國紡織工業已進入跨國布局新階段,整個行業將通過積極穩妥的“走出去”,打造跨國供應鏈、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同時通過品牌、技術、市場渠道的向外拓展或合作實現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位置提升。
相關鏈接:
綜觀印度紡織和成衣業,可分為紗線和纖維(包括天然和人造)、加工織物(包括毛紡、絲綢紡織品、黃麻紡織品、棉紡織品和技術紡織品)、成衣(ReadymadeGarments,簡稱RMGs)及服飾。而身為世界第二大纖維生產國的印度,主要生產種類為棉花,并以多達23種不同品種的棉花生產各種布料,其他則有絲、麻、羊毛及人造纖維等,多元生產讓印度的纖維產品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勞動人口充裕,也使當地成為世界采購中心,預估2020年印度的紡織品和成衣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10億美元。
近年來,印度紡織工業最顯著的變化,是人造纖維(MMF)的出現,印度已向全球成功銷售創新的人造纖維紡織品,2013年印度人造纖維和棉紗的年產量均增加了6%,非棉紗年產量增長5%,整個服飾產業的年產量增加了2%。在印度官方支持及印度成衣出口促進委員會(AEPC)的規畫下,2014至2016年,印度成衣出口額可望達到600億美元。
事實上,印度是繼中國大陸和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棉產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黃麻生產國與第二大生絲生產國。印度紡織相關產品,包括手織機等,產量為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產量的61%。2013年紡織品出口已占印度國家總出口量30%,通過紡織品出口約賺取總外匯的27%,估計今(2015)年有潛力達到2,200億美元的目標。因此,這個產業的成長和發展直接影響到印度的經濟命脈。
以印度國內來說,由于經濟成長、人民所得上升,使得服飾的需求增加,目前政府已準許外商百分之百直接投資于紡織業,2000年4月至2013年2月,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金額高達12億2,000萬美元,全球服飾大廠包括HugoBoss、LizClaiborne、Diesel與Kanz等,均已于印度設廠。而全球零售服飾巨擘紛紛外包給印度生產,該產業亦隨之提升價值鏈,預計未來十年內,非洲和拉丁美洲會是印度紡織品的主要市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