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圈概念完全顛覆 商業物業租金有望下降
如果你還死板地遵循以門店所在地點為中心,沿著一定的方向和距離擴展、想著輻射多少周邊多少公里范圍內的傳統商圈原則,或許你最終得到是門店為什么沒有像當初預想的那樣,來店的顧客數為何變少,客單價為何無法提升,輻射的范圍為何越來越小甚至無法判斷究竟能覆蓋多大區域?傳統商圈概念將被完全顛覆。零售企業需要對此保持清醒的認識。以往很多成功的經驗和方式,現在運用在門店的營運上,往往不再那么奏效,就是因為過往的體系已經被打破,傳統思維、觀念、營銷包括商圈等,都在時刻升級和變化。你會看到消費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都比過去要更強更快,消費習慣的改變也非常迅速,而門店服務的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舉一個例子,很多實體店(如餐飲、休閑食品、烘焙、便利店等)大部分時間門可羅雀,我們根據傳統的生意模式去調查統計并進行分析時,往往會得出根本無法正常維持運營的結論。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真相是,他們可能從來就沒有依靠過進店客流的銷售來實現盈利,而是靠與O2O結合,通過外賣等其他方式就解決了生存問題——當然,這可能導致實體店過于依賴其他平臺產生的業績而最終被第三方掌控,但對于有一定規模的實體零售企業而言,你這種擔心本就是杞人憂天。因為我的目的,是希望實體零售企業不要再被傳統的觀念所束縛,被過時的概念所誤導,且陷在其中還全然不知,錯失擁抱新發展的良機。
所以,零售企業們,你們真的應該像生鮮傳奇那樣,重新進行門店定位、定品、定數、定品,定架、定價,未來實體店的成功,就是取決于你有多貼近消費者,你有多吸引消費者,你有多了解消費者。除此,別無其他。企業的經營都已經沒有邊界,傳統商圈的概念也將會慢慢終結,退出歷史舞臺。很多人說是電子商務突破了傳統的商圈概念。事實上,這并非完全是電商的功勞,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電商這種模式,也會有其他的模式來替代傳統商圈的概念。比如,當初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外資零售巨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號稱的5公里、3公里死亡圈,一度讓內資零售企業惶然不已,但如今這種現象還有存在的可能嗎?
現在一說起實體零售,似乎除了挑戰還是挑戰,除了困境還是困境。但是,事物都有兩面,好消息可能也就要出現了:2016年,漲了多年的商業物業租金有望迎來下降。這對于租金成本一直在攀升的零售企業來說,應該算是一個利好吧?一位名叫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網友在2015年寫的一篇《大批關店潮開始了,不要以為與你無關》的文章很有道理:細心的你會發現,走在大街小巷里,很多門面房是空的。以前,空的店什么時候都有,不過沒有現在多,而且是很多。有些繁華區域甚至整條街全關掉了。再細心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店上面寫的是出租,而不是轉讓。新鋪出租是正常的,問題是很多店都是老鋪。老鋪由房東出面直接出租而不是轉讓,這個不符合常理。
不符合常理,但符合市場規律。事實上,不僅不是轉讓而是直接出租,而且租金也有很大的商量空間。前幾年坐地要價甚至業主隨意毀約的現象大為減少,甚至未來幾年會出現逆轉(確實這個逆轉得也太快了點)。由于前些年商業地產的過度開發,中國各地已經出現大量的存量商業物業,甚至一些大型購物中心也出現嚴重過剩。再加上近兩年大店的百貨店和街鋪大量關店和經營不斷倒閉,又使一大批商業物業空置。而現在企業開店卻更加審慎,同時,商業地產商和一些商鋪的業主也希望引起更成熟、更能持續發展的品牌商業以提升物業價值和避免頻繁更換租戶,并對市場租金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不再漫天要價,多重因素積累到一起,商業物業的租金下降的日子應該不會太遠了。這對于有著市場優勢的零售企業來說,又一個抄底門店的時機出現了。但是也要提醒那些經營能力欠缺的企業,仍然要三思而后行,租金下降的另一面是生意更加難做,沒有金剛鉆,還是別往自己身上攬多了瓷器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