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東莞不再是那個東莞了
勞動力在往外走,企業也在往外走,留下的企業都在轉型,今日的東莞,貼著的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的標簽。但有技術的高級藍領和有經驗的管理者卻并不是沒有出路,即便東莞不需要他們,別的地方卻需要。
在東莞找工作變得很難,這并不只是高端人才的遭遇,東莞經濟結構的轉型,如同在靜水中開始轉動的渦輪,逐漸攪動起了整片水流。
艾科瓊在東莞呆了22年,1993年從四川達州板橋村來到東莞,和她同村的姐妹們一起開始打工生活,那年她才16歲。
在最初幾年,她的工作并不穩定,玩具廠、皮具廠、毛衣廠、鞋廠……都是東莞最初發展時所依賴的那些行業。但基本是每變動一次,她的工資收入都會漲上一點,從最初的100多元,漲到三四百元。
1996年10月,她進了東莞一家在全國都聞名的生產電器的企業,在生產線上做操作工,一干就是19年,直到如今。
比起拉(生產線)上其他的操作工,她的技術最全面,所以從拉頭到拉尾,誰有事離開了,她都能及時頂上,被戲稱“打雜”。
現在她的每月收入不算加班,能拿到不到3000元,算上加班,能拿到近4000元。這其實也基本就是如今東莞普通員工的收入標準。
比起新來的年輕員工,她的收入中就多了個“本企業工作三年以上員工”的補貼,也就是每月多出五六十元。
東莞這個世界工廠看似一池靜水,其實卻一直默默積攢著驅動變化的力量,點滴的變化很難讓艾科瓊這樣的個體有明顯感受,但當她們感受到的時候,東莞早已不是她們概念里的那個東莞了。
“2013年以后,企業開始不景氣,也總傳說要搬遷,結果是很少再有加班的情況了。以前每天最少加班3個小時,多的時候是3個半小時或更多。現在偶爾加次班也不超過1小時。加班少,收入就少。雖然辛苦,但多加班就能多增加收入。” 艾科瓊說:“現在不能多加班了,工作量卻比以前成倍增加,老板是盡可能讓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這樣就能減少成本。”
但是東莞的變化反映在她身上,已經不僅僅是干幾個人活的問題了,艾科瓊發現自己沒有多少機會“跳槽”了。在如今已經開始注重學歷的東莞,她不具有任何優勢,就是在生產線所學的技術和積累的經驗,也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
曾經的花季少女,今日人到中年,她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
在東莞打拼了22年的艾科瓊感覺,東莞變得越來越美,卻也離她越來越遠。
事實上,從很早以前她就和丈夫開始糾結,是否該回到自己的家鄉達州了?相比繁華的東莞,家鄉很落后,在那里夫妻倆無法掙到比這里高的收入,畢竟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要養。
但艾科瓊還是覺得,重回到家鄉的日子不遠了。她現在唯一希望的是,自己和丈夫在東莞多年所學,能夠在家鄉為自己安排一個平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10月24日,星期六上午,地處東莞市中心地帶的廣東智通人才派遣服務有限公司現場,定期舉辦了人才招聘會,不過這里已不再有如潮般的用人單位和求職者。
這家已有超過21年歷史的人才市場,據說曾經是廣東省最大的人才市場,也曾幾乎是所有前來東莞打工的打工者必到之處。
有著A、B、C、D四個區域的人才市場內,只有一個B廳在開放,但不同的是,這里出現了不少“外地企業”,他們想要東莞的人。
在招聘榜附近,聯想移動互聯(武漢)生產基地設了個招聘臺,他們在往武漢招人。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說,今年五六月份的時候,他們單位已經在這里招走了一批共近三百人,現在是招第二批。“東莞用不了那么多人,正好我們可以用。”
咨詢者中,一個叫李衛軍的求職者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和同在東莞打工的妻子都想回武漢工作。“因為在那里買了房子,也離父母近,現在在那里也能找到像樣的、收入也不錯的工作。”
來自湖北黃岡市農村的他,大學畢業后,于10年前來到東莞,先后換過多個用人單位,都是從事與大學專業相符的會計工作,到東莞的第五年后,就一直做財務總管,每跳一次槽,工資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