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品牌迪卡儂在華喜與憂備受關注
其實,體育用品市場上并不缺少性價比高的產品,而迪卡儂能夠在中國這么火爆,很大程度上與人們需求能力的釋放有關。張慶指出,迪卡儂差不多在三年前左右開始了一個爆發性增長,而這一段時間正好是“體育開始逐漸進入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進程當中”。
迪卡儂官方也坦承,2003年進入中國,最初五年迪卡儂是經歷了磨合期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進入了高速拓展期,一方面奧運之后,全民運動的關注度日益走高,大眾主動追求運動健身、健康生活,另一方面迪卡儂也修得一套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規劃。”
一邊的需求已經釋放出來,另一邊,迪卡儂的“大眾運動”定位剛好滿足了這些需求。
在張慶看來,當運動開始進入中產階級的生活,雖然他們對產品的專業性也有訴求,但自身并沒有到多么專業的地步,類似入門級運動愛好者的數量就大大增加了。“迪卡儂就是運動入門級的品牌,但這個級別消費者的數量是最龐大的。”他說。
也正因為迪卡儂的大眾定位,讓其一路向上發展,“在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到什么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雖然在產品上迪卡儂與耐克等國際品牌和國內運動品牌有重合的部分,但張慶認為在消費者方面并不存在沖突。“耐克品牌自然會對消費人群進行篩選,有的因為太貴了不去,有的因為風格不喜歡不去,所以它能吸引進店的人群是特定的,從某個角度說,這些品牌和迪卡儂比消費人群的面兒是窄的。”張慶分析。
入門級別的運動愛好者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迪卡儂這個綜合性的體育賣場,而非耐克這種中高端的體育品牌。所以在張慶看來,其他體育品牌都不是迪卡儂的競爭對手,他更愿意將迪卡儂看做一個渠道性的品牌。
對于競爭對手,迪卡儂自身似乎也沒把其他運動品牌放在眼里,其官方表示:“迪卡儂在中國目前沒有競爭品牌,但不做運動的人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迪卡儂的目標是,讓最廣泛的大眾接觸運動,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從而持續進行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歡樂和健康。”
顯然,迪卡儂在一個細分市場里幾近形成了壟斷的地位,這讓它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這并不代表未來也會一片坦途。
據了解,目前迪卡儂正積極進行招聘,從2015年開始,其將傳統的校園招聘搬至迪卡儂門店,應聘者會參與并體驗門店開放日和團隊活動,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年輕人快速、直接地了解迪卡儂這家公司,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新面孔加入到迪卡儂中國的藍圖”。
看來,無論是外部競爭對手還是內部自身的軟肋,迪卡儂要想繼續在中國火下去,還需要做一些改變。
其實,在中國市場上,與迪卡儂類似的體育用品零售商也在布局了,包括俄羅斯最大運動用品零售商Sportsmaster(邁斯特爾)以及瑞士的Intersport。因為這兩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僅僅兩到三年,所以目前門店數量還較少,還未有與迪卡儂正面搏擊的能力,但后來者居上的案例也不是沒有。
張慶就指出,因為中國的市場空間足夠大,所以其他品牌進入應該是有機會的,“任何一個細分領域都不可能只存在這么一家。”更重要的,他認為迪卡儂有一些“應該做好但還沒做好的地方”。
張慶指的是“與客戶關系或粉絲關系的維護”。雖然迪卡儂也會定期組織一些運動主題活動,免費開放給迪卡儂用戶和購物中心顧客參與,但當用戶離開店之后,后期的維護和聯系非常少。
作為一名迪卡儂的會員,張慶對此感受頗深。“除了它定期給我的促銷信息,我沒感覺到我和它有什么關聯。”而十五年前,他在法國參觀迪卡儂的時候,“就已經為他們做得豐富多彩的會員活動折服了,法語說得不好,會有英語好的人和你聊,問你的需求和想法,熱情地邀請你加入會員。結賬的時候會根據你購買的商品推薦免費的俱樂部讓你參加。”讓他有些遺憾的是,這些在十五年后的中國市場,他并沒有體會到。“現在在中國這塊兒都是一些泛化的東西。”
這么看來,如何與用戶建立更深刻更密切的互動,這一點迪卡儂做得是欠缺的。但有這么大的銷量做基礎,做起來也應該很容易,“理論上每一個買了產品的人都應該是你的會員或粉絲,人家都到你店里來了和你發生關系了,你就應該讓他和你的關系持久。”
其實,迪卡儂本身龐大的會員數量也是很好的資產和資源,“只要它愿意,在以服務會員為目的的情況下去和其他體育組織與機構合作,甚至是能夠找到新的盈利點的。比如舉行某項活動的比賽、培訓等,從簡單地賣商品發展到賣服務。”張慶建議。
迪卡儂自身更看重的是未來人才儲備方面的挑戰。“人,是迪卡儂的核心。我們需要發現和培養更多擁有迪卡儂價值觀的人才。這一點并不容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