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們談如何走進服裝業的黃金時代
隨著這幾年經濟不斷的發展,服裝行業迎來了新的黃金時代,在服裝業的大咖們紛紛暢談心中的想法,想去打開服裝業黃金時代的大門。
為什么有人說當今是中國消費產品的黃金時代?我們到底身處怎樣的坐標體系和生態系統?中國服裝產業的什么在變,什么沒有變?面對這樣的疑問與思考,孫瑞哲、方建華、姚洋、段永朝、吳伯凡……這些業界內外的大咖都在鏈尚網·2016中國服裝論壇上談了些什么?
為人民服務,走進消費者的意愿與夢想
中國服裝業的產業、企業、產品價值都是足以支撐我們存在下去的信心。但為什么我們卻越來越感覺到,消費者總是不愿意向你袒露心扉?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努力——大數據、O2O、網紅,看起來都像是花拳繡腿、邊角工夫?所謂為人民服務,我們該怎樣走進消費者的意愿與夢想?
正如孫瑞哲所倡導的:“新常態下,紡織服裝行業在向生產性服務業和時尚產業遞進,服務客體的內涵已發生變化。我們不妨把‘為人民服務’進一步聚焦為‘為新人類服務’、‘為新世界服務’、‘為新未來服務’。”
遵從新時代觀念、誓為理想出頭、充滿活力和變數的新人類,永遠是最龐大、最活躍的消費群體;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共生共融的新世界,將會催生新的渠道增生與價值裂變;多變的風險、多元行業生態、多重發展可能性的新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消費者’是個臟詞!”段永朝的觀點乍聽起來有些費解,但他的解讀極具啟發性:“因為我們一直有一個假設,商家與消費者是獵人與獵物的關系。互聯網正帶來新的“史觀”,它連接一切,眾生平等,萬物有靈。”
方建華也認為,暴利時代已走向終結,未來如果不能上升到精神層面,道路會很艱難。消費者一定會圍繞著社會和高性價比,奢侈品消費的熱度也一定會減退。
目前,擺在我們每一位企業家面前一個嚴峻的挑戰就是,重新理解消費者與消費的意愿,以分享經濟為特征、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一的意愿經濟要求我們一定要重新定義消費者,熟知消費意愿。
所以,在中國服裝人談論價值回歸、產品為本時,在追求“做得好”與“賣得好”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如何構建商業文明與引導消費文明。
未經困境洗禮的企業,想走長久也并非易事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轉型期,現在看來是一個痛苦期。但再過20年回頭看今天,大家一定會說2015年左右是中國消費產品的黃金時代。”在過去的一年,中國服裝業經歷了困難時期,但為什么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會認為我們正在迎來消費品的黃金時代呢?這對我們又意味著什么?
姚洋透露的數字顯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從2010年開始持續下滑,基本上告別了金融危機之前1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6年的增長速度會在6.5%~6.9%之間。這樣的變化讓很多企業感到了寒冬。
但如果你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似乎沒有那么糟。一方面,紡織服裝行業一直而且將繼續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消費的支撐力量;另一方面,沒經歷過困境洗禮的企業,想走長久也并非易事。
對于紡織服裝業的支柱性意義,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提供了一組很有說服力的數字:2015年紡織服裝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占中國規模以上工業6.41%,利潤總額占6.07%;就國內消費而言,衣著消費占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4%;據易觀智庫數據,2015年服裝服飾交易占中國網絡零售B2C市場交易額的32.75%。
在姚洋看來,當前的經濟下行是由于“三期疊加”——全球金融危機、工業化進程規律、中國經濟發展周期。對于此,王軍認為,實際上日本也經歷過這樣的經濟周期,日本企業的發展軌跡或可啟發中國企業:“今年2月初造訪無印良品日本總部會長松井忠三,他在交流中提及中國服裝企業。日本經歷過經濟危機,沒有經歷過困難的企業其實很難做得長久,在現在的節點上,我們更應該去思考如何把一個企業做長久,或許比思考做大做強更重要。”
所以,當我們走過痛定思痛的2015年,鏈尚網·2016中國服裝論壇提出的“價值創新 驅動產品與服務”的議題引發了不小的共鳴。面對這樣一個“煉金”的黃金時代,中國服裝企業要做的是什么?直面消費、回歸價值、產品為本的出發點又該是什么?
“此時此刻,腦海中涌現一句話:為人民服務。檢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看國家大小,不看歷史悠久,不看城市建設,不看富裕與否,而看人民風貌,人民風貌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衣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從根本上解答了這一問題:為人民服務,是紡織服裝行業的使命所在。
的確,紡織服裝業是永恒的產業,服裝是最貼近于人的物品,它時刻帶著人們的體溫,并非我們要將這個產業提升到怎樣的高度,而是真相的確如此。
動蕩并不可怕,可怕是的延續過去的思維
正如茵曼品牌創始人、匯美集團董事長兼CEO方建華所說的,動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在延續過去的思維:“所以,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我們都始終圍繞著商品是1,服務、體驗、營銷等不斷加0的過程,圍繞消費、圍繞產品布局,才是我們的未來。”
互聯科技改變了一切,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虛擬的世界了,很多傳統價值會被摒棄和超越。
方建華就深有體會:“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巨大變化,手機已經成為重要的神經,人們每天都要看微信。這些變化讓我們在管理、組織架構、消費趨勢和去中心化上做出了改變。”
茵曼也在實現從經營“貨”到經營“人”的重大轉變。方建華說,目前茵曼已經打造了女裝、童裝、鞋子、包包、飾品、家居,還有運動線品類,圍繞慢生活空間來打造棉麻生活圈。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互聯網、智能化的確是一個潮流,但我們不能被這個潮流打垮,甚至嚇倒。姚洋認為,任何產業最后還是落實到產品身上,給消費者要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要落地到產品。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冬吳相對論”的發起人、原《21實際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由于移動互聯網的技術越來越普遍,使得我們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機會越來越多,虛擬的T臺無所不在。”他認為,從古到今,每個人很重要的生活資料就是服裝,它是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旗幟。用來標明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價值主張。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