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法則之一:品牌之手
其實,“我國服裝企業買手模式最早起源地在廣州。”杭州士如(買手國際)企業咨詢管理公司董事長王士如說。
王士如說,很多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就需要通過買手模式借鑒別人的東西,而后形成抄仿、改造、自主研發相結合的立體式產品開發模式。
他們的工作流程是:面料、色彩、結構等分解的基礎上,對元素形象化、具體化重新整合。
“買手模式可以帶領企業在不斷的借鑒、抄仿中找到自己的方式。”王士如說。
近日,銷售火爆的凡客也被指涉嫌抄襲。
“凡客的產品設計采用自有設計師和外包工作室相結合的方式。”凡客公司內部人士透露,凡客目前產品設計主要是自有設計團隊和買手制度相結合。
但是這是買手的含義嗎?買手就是抄襲嗎?
其實,買手模式在實際商業行為中面臨著本土化問題,一個客觀因素是國內部分服裝企業的開發實力比較薄弱,很容易出現抄版。
有業內人士指出,服裝行業抄襲并不新鮮,不過ZARA、H&M的買手模式已經相對成熟。
“在歐洲,買手是一個50多年歷史的成熟職業,中國企業盲目效仿只會消化不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說。
“有一種演繹值得警惕,就是抄板型買手。”姚曉云說,國內媒體對ZARA買手的報道夸大了,ZARA買手最厲害的地方,是能以最快速度把時尚產品再生產出來,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作為買手的定義。
她認為,中國企業喜歡抄近路,怎么好賺錢怎么來,這樣永遠也產生不了好品牌。
“買手并不是簡單的采購和抄款。”陳芃說。
而很多服裝企業目前所指的買手所履行的職能,“說白了就是拉一盤貨回來,組織經銷商篩選而已。”
“國內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買手,” 服務過GIEVES&HAWKES、K&C的買手姚黎穎說,現在擔任買手人的,第一類是代理商,第二類是品牌經理或店長。
而國外買手往往以百貨店買手為主。
因為在國外,百貨店多是商業模式,它們往往自己代理品牌或者有自主品牌,這就需要關注哪個款式好賣,哪個款式滯銷。
但國內,百貨店多為物業模式,它只關心商家銷售額,而不關心商家銷售額是如何完成的。
因此,“國內買手會最先從代理商,尤其是運動類服裝的代理商中發展起來,”邵立剛說:因為這是中國國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就買手功能而言,中國服裝企業一直都存在,很多老板本身就是一個買手。” 國際時裝品牌發展管理中心總裁王翔生說。
其實,為企業服務的買手們,即品牌買手。他們的品牌則稱為買手品牌。買手品牌,以買入為主,然后在將買入的貨品貼上品牌,發到銷售網絡中去。
他們是一個流動的品牌公司。
這樣的買手品牌,是服裝業發展的一個方向。有專家介紹說,當商品本身差異性愈來愈小時,顧客就會透過對品牌認知,進行購買。
也就是說,顧客消費取決于品牌與他的印象。顯然,這又取決于品牌主張、審美、品位等。而這一切又與品牌在該區域的市場號召力有關。
{page_break}
于是,這成了買手們的戰場,他們堅持貫徹自己的區域運作手法,塑造自己理想的品牌形象和氣質。
“一名成熟的買手要有成就和延續品牌的能力,這其實是對一名買手全方位的考驗。”王翔生說,這會讓中國服裝品牌更加成熟,更接近國際化。
其實,很多日本服裝企業,在巴黎、米蘭建立海外買手辦公室。由此以來,通過買手隊伍,連接起世界各地的時尚市場網絡。
“買手是品牌最好的運作者,”姚黎穎說,組織商品進入市場,以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買手靠的主要是個人品位和眼光,承載著整個公司品牌形象。
顯然,而買手容易成就品牌。
黑龍江代理商孟凡惠就是買手化經銷商品牌的先行者。
在她的愛之屋內衣連鎖機構里,陳列著由買手買回來的各個品牌服裝。
如今孟凡惠已經從品牌經銷商轉變成為了自有品牌經銷商,圓了自己的服裝品牌夢。
其實,在國外,所有品牌展示都著力抓住兩類人的眼睛,一是媒體,二就是買手。媒體評價引導著消費者的注意力,而買手則直接和銷售掛鉤。
實際上,在國外,國際品牌很多都是通過買手進行商品規劃,最后推向市場。
“買手是品牌的創造者,”王士如說。
王士如認為,買手機制有著很多更深層次的內容,例如如何進行買手市場運作,買手型企業間如何進行聯合與協作、如何進行技術的販賣及中國服裝買手的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而這些方法,加速推動了中國各種服裝向規模化生產的前行力量。
由此看來,服裝買手不是采購,采購往往只停留在執行層面,買手卻兼著管理和運營的職能。
服裝買手不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是對產品生產進度、物料組織進行監督執行,買手主要針對成品階段進行管理,在生產環節上只起到監督作用。
當然,買手也不是商品企劃。商品企劃負責組織銷售的“出”。而買手則主要是買,但也要參與到銷售過程。
由此,買手型企業千萬不要貪圖規模擴張,好大喜功。
比如,虹橋友誼商城的資深買手鄭先生,時刻以“白領消費”定位為標準。
而在中國,買手分工還不是特別明細,中國服裝買手常常一人身兼數職。
從事買手這一職業要比在歐美難度高很多,“首先是中國市場不同于歐洲,其次國土面積大,不同地區差異也較大。”邵立剛說。
環境變了,市場變了,買手模式也必然要隨之變化。
顯然,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品牌,只要進入中國,就必須遵循中國市場規則,符合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偏好。
比如在歐洲,白領就可以有能力消費Louis Vuitton、Gucci。但在中國,其消費群體變成了富人、成功商人、明星等人群。
消費群體的變化,自然要影響買手在采買時的選擇,要考慮這個消費群體的品位、消費能力、特殊喜好以及穿著場合等因素。
那究竟什么樣的買手才適合中國市場?
陳芃認為,就現階段而言,對買手的定位不要從一個很高的標準來界定。
這源于她的一次購物經歷。
一次,在連卡佛,她在挑選某品牌服裝時,導購小姐卻一味地向她推銷介紹另一品牌并不適合她的服裝。
這引起了她的反思?
中國的買手,該如何起步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