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絲綢織品的發展
全新世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借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于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于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并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并禁止其流向外國。但韓國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公元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并發展養蠶技術的:傳說幾位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工作的僧侶將蠶種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從中國帶出,并輾轉到達君士坦丁堡。雖然這個傳說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隨后的拜占庭人確實發展了絲綢編制技術,在皇宮庭院內設立蠶室和繅絲機,為皇帝服務。當時拜占庭所有的土產絲綢大多被皇室成員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個高昂的價格賣到市場上。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云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明清兩代,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但是,封建制度對生產力的阻礙也十分突出,中國絲綢業在苛捐雜稅和洋稠傾銷的雙重打擊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絲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間,中國生絲產量從3.6萬噸上升到5.7萬噸,增長了1.58倍;絲織物的產量增長了2倍多;絲織品消費量也從4億米增長到了12.2億米,增長了約3倍;出口的生絲占世界生絲貿易量的80%以上,綢緞也要占50%上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又爭得了在世界絲綢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絲綢業成為國家的創匯支柱產業。我國絲綢更得到了迅速發展,建成較完整的絲綢業體系,絲綢產品已行銷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古老的絲綢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煥發出新的青春,走向燦爛的未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