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洋品牌成為服裝消費者的固定思維
消費者崇尚洋品牌,商家只能投其所好。由中國制造的“洋品牌”服裝問題,經過電視臺“洋品牌”涉嫌欺騙時,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對國產品牌的固有看法?而生產服裝的商家們是不是也該轉換經營理念,將國人的消費觀念從“崇拜洋品牌”轉到“打造知名民營企業品牌”的道路上來?
崇尚洋品牌是消費固定思維
家在羅湖的金小姐自從看完“洋品牌”服裝的報道后,最近在去買衣服的時候都多了一個心眼,就是了解服裝的注冊地以及具體生產地。她發現,不少看起來帶有外國品牌意味的“洋品牌”其注冊地大都為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但據她了解,不少洋品牌服裝的生產地和銷售地點都在國內,在國外一家店鋪都沒有。也就是說,生產這些服裝的企業在國外注冊商標后,盡管生產經營都在國內一條龍搞定,但是貼上了外國出品的標簽,搖身一變成為知名國際品牌,在價格上可謂三級跳。同一檔次服裝產品,中國制造的“洋品牌”要比國產品牌起碼貴30%以上。“只是在國外注冊,加個外國名字就能夠提價這么多,是不是涉嫌欺騙消費者?”
最近走訪過萬象城、KKMALL等大型商城進行調研,發現消費者所反映的情況大都屬實。目前在深圳市場上銷售的洋品牌服裝,一類是“根正苗紅”的正宗國外品牌,有些直接從國外直接進口,有些則是按照國外設計師提供的設計以及進口的面料在國內加工、銷售。此外還有一類洋品牌完全就是地道的國產貨,它們由國內服裝企業進行運作,設計、生產、宣傳、營銷渠道完全都在國內進行,只是牌子的注冊地在國外,所選用的平面模特也都非常國際化,而且他們不惜租金成本與國際一線品牌成為鄰居,讓人感覺品牌非常的高端。
對于消費者的一片質疑聲,從事服裝行業的商家卻感到委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產“洋品牌”銷售總監表示,他們從設計到銷售從來沒有對公眾隱瞞過什么。服裝企業為了吸引受眾而到國外拿“出世紙”的做法只是比較高明的營銷手法而已,跟大減價促銷、買一送一等經營策略沒什么兩樣。“我承認,企業以洋品牌形象出現無論對服裝價格或者銷售量都大有裨益。但消費者有沒想過,這是滿足她們購買外國品牌、喜歡高人一等消費體驗的無奈之舉。如果我將這些服裝貼上國產商標,她們連逛的興趣都沒,更不用說走高端路線。很多時候,消費者指責我們欺騙她們,但她們有沒想過這都是自己消費習慣的不成熟所造成的?”
打造知名品牌是走出怪圈的關鍵
面對著消費者和服裝商家的互相指責,國內營銷專家、《新營銷》雜志副主編劉波濤認為假洋品牌的事件不光在服裝領域,在家具、化妝品地板,甚至在乳品領域都有這樣的假洋品牌現象。比如早些年的歐典地板事件在3·15晚會曝光之后,該地板幾乎銷聲匿跡。“洋品牌偽軍”、“假洋品牌”說到底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對國貨的品質監管產生懷疑,從而對洋品牌產生信賴感。如果政府對本土企業的品質監管力度不夠,一批又一批的假洋品牌將繼續生存下去。需求決定消費,有消費就會有生產,這是供求的基本規律。假洋品牌也好、A貨也好只要在品質上過硬,那么它就在社會上有廣泛的生存空間,也無法在短期內杜絕,只能靠政府行為。“這并不是鼓勵假洋品牌的存在,要根絕它只能靠政府的不斷曝光、不斷進行嚴查,但同時這會對我國的服裝產業產生嚴重的打擊,所以說是一個兩難的抉擇。”{page_break}
茂業百貨一位資深管理人員表示,除了政府進行有效的監管外,生產洋品牌的企業也要考慮打造屬于自己知名品牌的道路。“要想走出這個怪圈,不要老想著‘傍名牌’,而是時刻提醒自己要‘創名牌’。現在國外很多一流品牌都進來了,讓人眼花繚亂,其實對國產的洋品牌來說是一個滅絕性的打擊。現在國內的服裝市場在高端價位上競爭很激烈,許多商家經常不規則性地提價。可能是100元的成本他敢賣到700元,給公眾以暴利的形象。其實大可以用400元的合理價格占領屬于自己的中高端市場。國產品牌不是無人叫好,而是選擇性太少,商業目光太過短淺。與其繼續‘掛羊頭賣狗肉’,服裝企業還不如積極打造知名民營品牌,在我看來后者的生命力要比前者強大得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