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設計里的政治含義
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標準課程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一課中,“孫中山與中山裝”內容是這樣介紹的:“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感到西裝式樣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傳統的衣衫等又不能充分表現中國人奮發向上的精神。于是他就以當時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為基樣,請裁縫設計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裝,把立領改成翻領,前面開四個口袋,每一個口袋上各加一個‘倒山行’閉架式的袋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中山裝的基本樣式。”那么,這個裁縫是誰呢?
中山裝是上世紀初至今,中國男子的主要服裝樣式,可以說是“國服”。中山裝的設計者是臺山籍越南華僑革命家黃隆生。《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中山裝是“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于衛生,便于動作,易于經濟,壯于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設計、裁制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但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華民國成立,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當時革命黨人服裝繁雜,有的西裝革履,有的長袍馬褂,因而有人建議統一服裝,但穿什么又意見不一。孫中山先生見難以定奪,便委托黃隆生設計制作新式服裝,要求既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特點,又要適合世界潮流。
黃隆生1870年生于廣東省臺山市斗山鎮,少年時代去越南河內,學習做鞋技藝,后來改學裁縫。由于技藝高超,成為河內有名的裁剪師,后來開設了隆生服裝店,成為當地裁縫的佼佼者。黃隆生早年追隨孫中山進行反清民主革命,參加了同盟會,積極帶頭宣傳革命,發動僑胞捐款,購置槍械支持革命黨人的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后流落河內。民國初期,黃隆生受孫中山之命,縫制出后來被稱為中山裝的新式服裝。他以當時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為基樣,設計制作了一套新式服裝,即今天所見到的中山裝的基本樣式。孫中山贊揚“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在他的倡導下,當時的革命黨人以身著中山裝為榮。
中山裝造型大方樸實,結構嚴謹持重。孫中山把自己的政治抱負融于服裝之中,給予中山裝設計以特有含義。其前襟的4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其左上口袋倒寫“山”字形留有插鋼筆的位置,象征以“文”治國。對襟有5粒紐扣,象征“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以及中華民族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其衣袋上的4粒紐,象征人民有“選舉、創制、罷免、復決”等四項民主權利。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中山裝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不容分裂。
辛亥革命后,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常穿用這套樣式的服裝出席各種場所,為世人所矚目,故稱中山裝。民國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