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魏晉南北朝服飾中新的樣式:袍服、袴褶
魏晉士人
玄學、道教和佛教在魏晉時期廣泛流行,互相影響,成為一時的風氣。文人士大夫階層在這種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崇尚虛無,不拘禮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羈,追求仙風道骨,在服飾上就表現為喜好穿寬松的衫子,袒胸露懷,無拘無束,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
雜裾垂髾(shāo)女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
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并層層相疊。
所謂“髾” (shāo) ,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于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
雜裾垂髾女服展示圖(根據傳世帛畫及壁畫復原繪制)
襦裙的發展
魏晉時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來又走向另一極端,衣袖加闊到二三尺。
隨著佛教的興起,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服裝上,女裙講究材質、色澤、花紋鮮艷華麗,素白無花的裙子也受到歡迎。
袍服
袍服和深衣的差別是袍為上下通裁,深衣是上下分裁再縫合。
袍服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特色服裝,其特點是上衣長大,一般長過膝蓋或蓋住腳面。衣領有交領、圓領之分。衣袖不長,均為窄袖。魏晉之際袍服傳入我國南方,逐漸成為時尚服裝。
戴巾幘、穿袍服的信使
穿袍服的采桑婦女
穿袍服的農民及農婦
袴褶(kù zhě)
袴褶是實際上一種上衣下褲的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褲。
這種服裝源出于軍中,服無定色。袴褶原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服裝開始在漢族地區廣為流行,褲口也越來越大,為了行動方便,人們用錦帶在膝蓋處系扎,使之形成皺褶,稱為“ 縛褲” 。
后來,衣袖和褲口愈加寬大,時稱“廣袖褶衣”、“大口褲”,一時之間成為南北朝時期盛行的服飾。
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博物館藏 北魏彩繪陶文武士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