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會或“零收益”謝幕
“英國得到了一些旅游收入,但英國民眾的出行受到了阻礙。于是,收支相抵,英國沒有從中獲得任何收益。”
——斯賓塞·戴爾
英國經濟已受到奧運會基礎設施開支的影響,同時,奧運會的好處“很可能只是短期的”。
——穆迪
北京時間8月13日凌晨,2012年倫敦奧運會將正式落下帷幕。
據悉,奧運會閉幕式將于北京時間今日凌晨4時在倫敦東區的斯特拉特福德奧林匹克體育場(倫敦碗)舉行。據了解,這場主題為“英國音樂交響曲”的閉幕式預計將達兩個半小時,保羅·麥卡特尼、埃爾頓·約翰、辣妹組合將登臺獻唱,并帶領觀眾享受一段“美艷的、一流的、傻傻的卻又刺激的”英國流行樂發展之旅。
不過,對于英國首相卡梅倫來說,奧運會閉幕了,不代表煩心事就結束了。媒體開始給倫敦奧運會“算賬”:在歐債危機肆虐的大背景下,本屆倫敦奧運會到底給英國帶來了多少直接收入和經濟效益?又如何在“后奧運”時期,利用好2012年奧運會留下的種種資源?
一筆賬
倫敦奧運收益有限
一場奧運會結束,英國人是賺錢了,還是虧本了?
有分析認為,倫敦奧運會“難以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據卡梅倫政府估算,奧運會將在今后4年給英國帶來超過130億英鎊的經濟效益,“但這不過相當于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8%,平均到每年則相當于0.2%”。
據信用評級機構穆迪預測,英國經濟已受到奧運會基礎設施開支的影響,同時,奧運會的好處“很可能只是短期的”,且“不太可能為英國經濟提供實質性幫助”。
高盛認為,奧運會將刺激英國經濟在2012年第三季度有所增長,但增長勢頭在第四季度就可能大幅減少。長期看,奧運給倫敦帶來的旅游收入和外國投資增長也比較有限,“因為,倫敦在這兩方面已處于較高水平”。
英國經濟學家斯賓塞·戴爾也表示,倫敦奧運會只為英國經濟提供了“一個小時的積極貢獻”。“英國得到了一些旅游收入,但英國民眾的出行受到了阻礙。于是,收支相抵,英國沒有從中獲得任何收益。”戴爾對媒體表示。
上述悲觀的看法直接體現在了英國的旅游產業中。“奧運會成為倫敦基礎設施等產業發展的‘催化劑’,很多基礎設施得到了翻修,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旅游行業看,奧運會期間來到英國和倫敦的游客遠沒有想象中的多。”英國旅游局執行主席瑪麗·蘭斯對媒體表示,預計奧運會結束后,赴英國旅游的人數“還會再減少30%”。
看場外
中國元素不可忽視
倫敦奧運會的經濟效益尚待最終檢驗,但在中國市場,一些國內外知名企業早就開始借助奧運冠軍,打造新一輪的品牌效應了。據了解,部分體育運動服裝品牌、汽車品牌等,在雷聲等奧運冠軍奪金的第一時間,就在電視上播放起最新的廣告片,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當然,這只是中國元素與奧運經濟“搭邊”的一小部分。事實上,以“中國制造”為代表的中國元素與中國運動健兒一樣,也一直“馳騁”在賽場中。
資料顯示,美國代表團的運動服和開幕式上“奇怪的”貝雷帽大多由中國大連一家企業生產,英國代表團開幕式入場穿的服裝和倫敦奧組委的裁判員服裝等,也是由山東煙臺一家企業提供。匹克、鴻星爾克等民族品牌服裝企業,則是伊朗、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合作伙伴。另外,倫敦奧運會的商品群中,5類毛巾床上用品、19類杯子、11類玩具車、190類別針、23類服裝、4類毛絨玩偶吉祥物及共18類徽章、腕帶和手環,全部都由中國制造完成。
品牌戰略專家胡津銘此前對記者表示,“中國是全球制造業環節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中國制造’不可能、也不會缺席倫敦奧運會。”
胡津銘同時認為,“需要提醒的是,中國商家們不能僅將此當作一次‘快餐’或一次生意,要借助這個良機,拓展在全球的布局和市場份額,并成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與推行國際化的契機。”
有意思的是,惟一不太讓中國消費者省心的或許是奧運期間的中國A股市場了——倫敦奧運會第二個比賽日,上證綜指就創下了2100.25點的低點,好在A股市場隨后逐漸回暖,截至上周五,上證綜指以2168.81點收盤。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