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了布鞋技藝能否傳承堅守
但徒弟的迷惘和不堅定,讓老人對未來仍然沒有信心。
A 15歲當學徒做了半個世紀的布鞋
烏鎮東柵景區觀后街15號,就是施祥娜的手工布鞋作坊。沒有招牌,木質門窗,與其它民宅無異,石灰外墻上,盡是潮濕天氣沉淀出來的黑點,堆積著歲月的痕跡。
記者走進店時,兩名顧客正在挑鞋子,一問,是無錫來的游客。她們覺得這種老底子的東西很“稀罕”。
10平方米左右的屋里,幾根橫在空中的竹竿上,掛滿了厚重的“黑老虎”布鞋、別致的小圓口布鞋、斑斕的藍印花布搭扣布鞋,地上放滿了鞋楦、鞋面布,以及納好的鞋底等制鞋家伙什。
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裝著施祥娜老人半個世紀的人生。
施祥娜在9歲那年,膝蓋處患了骨結核,當時沒有藥、不好治,在床上躺了3年。病情穩定之后,經人介紹,拜了一個在烏鎮做布鞋的南潯人為師。“當時鎮頭有家廣貨店,雇了幾個師傅給鎮上有需要的人做布鞋,一般有需要的都是有錢人。”老人15歲開始當學徒,17歲出師,后來盤下了觀后街15號的店面。
在過去的50年里,老人每天不到6點就起床,重復做著澆底、制幫口、滾鞋口、鞝鞋底、楦型等工序,直到傍晚6點鐘,天暗下來,眼睛看不清了,才停下手中的活去做飯。
經年累月,他做了多少雙鞋?5萬雙?10萬雙?老人自己都說不清楚了。“桐鄉、濮院、嘉興,甚至吳江那邊的人,有的來烏鎮不是旅游,而是到我這里來買布鞋。”施祥娜自豪地說。在家穿、辦公室里穿、散步穿……在推崇時尚的今天,老布鞋有股“回歸”的潮流。
B 喜歡做鞋子更想把手藝傳下去
悠長的觀后街,有幾個農家小飯館,上午10點半,煙火味、飯菜香充斥著整條弄堂,鉆進老布鞋店的門窗。老人抬頭一看鐘,該做飯了。
曾經的疾病,讓老人終身依靠一副拐杖走路。因為腿不靈便,他出去的機會極少,時間一長,也沒有了出去看看的想法。“從這個腿生了毛病起,我就知道這輩子離不開這個地方。學了做鞋以后,看到的天就弄堂上頭那么點,跟鞋面布一樣大。”老人說。
對于店里的物件,老人如數家珍。進門右邊,有一臺西湖牌縫紉機,現在已經不經常用,關于它的來歷,他清晰地記得:“買它的時候我27歲,是用做了很多年鞋子積攢下的110塊錢買的。”
40年來,這臺縫紉機沒有挪過位置,每天“噠噠噠”地出聲,像歲月的留聲機,唱出了從黑發到白頭的堅守。
“新一點的鞋楦用了也有七八年了,舊一點的已經20多年了,做鞋楦的老木匠早就不在了,新貨沒有老貨結實啊。”老人說,手里的剪刀,已經不知道是第十幾把了。看著這些東西,老人沒有了做鞋時炯炯的目光,怔住了,若有所思。早年鎮上做布鞋的有3個人,目前只剩他了,其他兩個年紀都比他大。
他日漸年邁,之所以還堅持做鞋子,一方面出于熱愛,另一方面為了鍛煉身體。相比自己的身體情況,老人更記掛的是如何讓這門手藝傳下去。
C 徒弟有些迷惘對未來沒有信心
施祥娜老人的侄子施國明今年39歲,之前在服裝廠上班,之后廠子在經營上出了問題,就沒在那里做了,正值壯年,總得養家糊口,于是他從去年年底開始跟著伯父學做布鞋。
雖然侄子是生活所迫而入行,但無論如何,對于老人都是一個心理安慰。
快到不惑之年的施國明,對“以后會不會一直做布鞋”這件事情,顯得有些迷茫。“至少我對老手藝的感情,遠不及我叔叔。”他說。
布鞋制作需要經過六七道工序,幾十個環節,過程繁瑣復雜,需耗費大量工時。起早摸黑、效率高、手法精湛的施祥娜一天只能做五六雙鞋子。
施國明說:“從小耳濡目染,制鞋的家伙就是我童年的玩具,對布鞋的制作很熟悉,學起來上手挺快的。”學了半年,現在已經能獨立做出一雙美觀、結實的布鞋了。
后來,施國明在自己家里開了一個作坊,不是另立門戶,而是各自分工,參與到“流水線”當中:他負責制作鞋面布,制幫口、滾鞋口等;把成品拿到伯伯那里鞝鞋底。
這樣一來,效率提高了,但情況并不樂觀,問題出在布鞋的利潤上。“同里、周莊、西塘等景區的店都會來這里進貨,他們拿去賣一百、兩百的都有,我這里零售50塊一雙,批發價格還要低一些,每雙利潤十幾塊錢。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掙個兩千左右。”施祥娜說。
在諸多現實因素面前,老布鞋的制作手藝在傳承上,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另外,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變化著,一雙滿載歷史印記的老布鞋,能否持續受到青睞,需要時間來驗證。
施國明說:“這門手藝固然珍貴,但是首先要在解決生存問題后去保護它、傳承它。我不知道以后怎樣,沒有信心,至少現在會盡力去學,盡力去做。”
◆記者手記
在千篇一律的鋼筋水泥里,人們在追逐什么?這是記者在拜訪完施祥娜老人后,一直在想的問題。
上午9點半,灼熱的火球在炙烤著大地。在拜訪老人的路上,看到中年婦女在橋堍洗衣、農家菜館的服務員在店門口理芹菜、一只花白貓慵懶得趴在磚堆上……說不出的祥和,仿佛這里面的一切與炎夏無關。
穿過巷陌,走進這家布鞋店,看到風塵仆仆的縫紉機,被歲月磨得锃亮的鞋楦,紅磚墻,這些返璞歸真的東西給我觸動,久違的親切感。一個多小時的交流,我始終感受著老人對布鞋的熱忱,對后繼無人的隱憂。
的確,社會在前進,這些老底子的玩意或許會消失,但是對生活有心的人一定會希望,它能留在這條本該屬于它的傳承路上。即便做鞋者對布鞋傾注了無限執著,它最終還是會消失,但制鞋人的質樸常在;穿鞋者對布鞋寄托了濃濃鄉情,故鄉雖遠,但穿鞋人的鄉音難改。
手工布鞋的傳承,依然靠人,只希望在弱肉強食的商業競爭中,它能保持田園般的本真,不忘初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