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中國布鞋第一家”內聯升
“內聯升”店鋪舊貌
如今的“內聯升”店鋪
舊北京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恒”的順口溜。戴馬聚源帽店的帽子最尊貴,穿用瑞蚨祥綢布店的綢布做的衣服最光彩,腳蹬一雙內聯升靴鞋店的靴鞋最榮耀,持有四大恒錢莊(恒利、恒和、恒興、恒源四大錢莊,現不復存在)的銀票最富有。從這個順口溜中可以知道,“馬聚源”、“瑞蚨祥”、“內聯升”和“四大恒”是過去京城最著名的店鋪。 內聯升靴鞋店是趙廷于1853年(清咸豐三年)創辦的。趙廷是河北省武清縣人,父親在家鄉務農。趙廷從十幾歲開始,就在京城一家靴鞋店當學徒。由于他聰明好學,又能吃苦耐勞,所以在3年多的學徒期內學得了一手好活計。他出師后,得到當時清朝一個官員的幫助,籌資白銀萬兩,在較為繁華的崇文門內東交民巷開了一家靴鞋店,字號“內聯升”,采取前店后廠、自產自銷的經營方式。 “內聯升”的“內”指“大內”,也就是皇宮,意即穿了店里的鞋子可步步高升。這個名字正好迎合了官員求高升的心理。 “內聯升”開業后生意甚是興隆,大小官員到“內聯升”定做、購買朝靴的絡繹不絕。“內聯升”的買賣之所以好,不僅是因為名字好聽,更主要的還在于其做的朝靴做工講究,穿著好看、舒適。 趙廷善于經營,他認為要想賺大錢,就得做官員的買賣。因此,早期的“內聯升”專為朝廷官員做朝靴。那時候,小官吏定做、購買朝靴都要親自到店鋪里去;而中高級官員做朝靴一般都讓“內聯升”去人為其量尺寸,做好了以后再送來試穿,這樣“內聯升”的伙計為一雙鞋常常要跑好幾趟。官員第二年做朝靴,“內聯升”還要派人去量尺寸、送鞋子,很麻煩。經過生產經營實踐,趙廷想出了一個既省事又可拉顧客的好辦法,就是把清政府大小官員凡是在他店里做過或是買過朝靴的人的姓名、年齡、住址、靴子尺寸、特殊愛好等都記在一個本子上,叫做《履中備載》。有了《履中備載》,“內聯升”做好了朝靴就可以直接派人給官員送去,而且保準合腳。這種辦法不僅讓“內聯升”的伙計少跑了路,而且給顧客省去了很多時間,很受顧客的歡迎。另外,在當時,官員常將朝靴作為一種禮品送給親友或上級。“內聯升”有了《履中備載》,大大方便了送禮者,也使自己招攬了不少的生意。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進北京城。侵略者在北京城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內聯升”店鋪全部毀于大火。等侵略軍撤出北京后,“內聯升”在燈市口西街的乃茲府重新開業。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內聯升”經營慘淡。1912年,袁世凱制造兵變,變兵到處燒殺搶掠,“內聯升”又受其害,經理趙廷氣憤而死。趙廷的兒子趙云書接手“內聯升”后,把店鋪遷至前門外廊房頭,并在北火扇另立制鞋作坊。 清王朝覆滅后,靴鞋被淘汰,“內聯升”又制做緞子面的千層底布鞋。為了讓這種鞋打開銷路,“內聯升”在鞋的制做方面力求工精物美,穿著舒適。由此,“內聯升”再次揚名京城。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的穿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穿皮鞋的人增多,穿千層底布鞋的人大大減少。由于“內聯升”的名氣大,其營業雖大不如以前,但尚可勉強支撐住;而同行則有的停業,有的轉產。 1943年,趙云書去世,其子趙佩杉擔任“內聯升”的經理。趙佩杉在“內聯升”走下坡路時接手營業,勉強度過了難熬的抗日戰爭后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 1949年北平解放,“內聯升”獲得新生,制做的千層底布鞋依然受到一些消費者的喜愛。郭沫若曾特意寫詩稱贊“內聯升”的布鞋:憑誰踏破天險,助爾攀登高峰。志向務求克已,事成不以為功。新知雖勤摩挲,舊伴每付消融。化作紙漿造紙,升華變幻無窮。 1956年,“內聯升”實現公私合營,店鋪遷至前門外大柵欄街上(現為總店)。如今,“內聯升”已翻建成寬敞明亮、樓上樓下有幾千平方米的新店堂,不僅經營千層底布鞋等傳統產品,而且增添了大量的各式男女皮鞋。“內聯升”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傳統手工制做布鞋的生產、銷售企業,2006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正式授予“中國布鞋第一家”的稱號。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