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產業震蕩 中小鞋服企業加速洗牌
從去年底開始,有關紡織服裝、鞋業企業頻頻倒閉的聲音便不絕于耳。這兩大屬于泉州傳統經濟支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其實,在國家政策調整、人民幣升值和新《勞動合同法》等多重因素互相疊加的效應之下,全國范圍的中小企業都已面臨著“寒冬”的困境。 是走向消亡,還是絕處逢生?中小企業是勇敢闖出去到境外設廠,還是調頭回來做國內市場,抑或是埋頭做好自己的優勢產品甘做大品牌的加工廠?不管如何,業內人士認為,這場洗牌“陣痛”也正是紡織鞋服產業走向規范,實現產業升級的契機。 鞋服企業大面積步入“寒冬” 3月20日,福建省縫制設備行業協會一行30余人,開赴浙江臺州考察。臺州是目前國內最主要的縫制設備生產基地,飛躍、中捷、寶石、杰克、通宇、飛亞等國內知名縫制設備制造商均齊聚于此。福建省縫制設備行業協會此行的目的很明確,希望通過考察,尋找到一些愿意到福建發展的企業,改變福建縫制設備行業“只有銷售、沒有制造”的窘境。 然而,此番考察的結果卻令福建一行人頗感意外。臺州當地縫制設備行業反饋的信息表明,往年春節過后都是縫制設備的銷售旺季,但是今年市場卻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淡季。相比去年同期,臺州縫制設備在廣東市場銷售下降高達70%,福建相對來說好一點,但也下降了30%~40%。市場的不景氣,令臺州的縫制設備企業不敢輕易跨出本區域發展。 分析原因,福建省縫制設備行業協會和泉州紡織服裝商會的相關人士都不約而同認為,縫制設備市場的大幅下滑,恰恰折射出去年以來,紡織鞋服企業大面積步入“寒冬”的現狀。從去年開始,泉州鞋業、服裝業便不斷有企業倒閉的消息傳出,而隨后企業清算、拖欠工人工資、老板跑路等新聞,開始見諸報端。像在晉江,就有富超、愛佳士、亨利達等頗有名氣的鞋企先后倒閉。 官方公布的數據也佐證了頻有企業倒閉的消息。據3月20日晉江市召開的一次經濟運行分析會透露,“企業運營成本增加導致去年下半年以來部分中小型企業迫于成本壓力而倒閉、歇業或外遷。據省統計局在晉江市開展的城鎮私營企業工作統計抽樣調查,2007年晉江市被抽中的641家私營企業中,就有152家企業倒閉、停業或外遷。” 而據晉江國稅局的一份統計數據表明,截至今年3月17日,晉江市國稅局征管的服裝成衣制造企業,雖然稅收總體上收入有增加。但是深入剖析后便會發現,其增長的拉動有一定的局限性。拉動增長的主要集中于一些上市及后備上市企業以及服裝品牌企業,而一些中小企業尤其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企業稅收收入則呈明顯下滑趨勢。 震蕩調整,朝兩極分化發展 其實,紡織服裝、鞋業等產業中小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并不僅僅是在泉州發生。與泉州產業結構頗為相近的廣東、浙江等地,也在經歷著這場“生死浩劫”。而不論是國內媒體,還是產業界人士,分析其中原因都一致地認為,國家外貿政策調整,銀根緊縮,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上漲、新《勞動法》頒布等多重因素疊加,最終使得眾多中小企業難以生存。 例如,去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造成幾次降息,美元貶值,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已達15%,加上出口退稅率下調,更是使大量過去給外貿市場貼牌加工的企業,原來就微薄的利潤被耗盡。 “很顯然,泉州鞋業、服裝業已經不約而同進入了一個震蕩調整期,洗牌是在所難免的了。”一位深諳泉州紡織鞋服產業的資深人士如是說。他甚至認為,洗牌調整才剛剛開始,今年的形勢將更為嚴峻。
數據同時也表明,泉州鞋業和服裝業的發展,正在朝兩極分化的方向發展,即“強者越強,弱者更弱”。像晉江眾多鞋企去年呈現的是哀鴻遍野的景象,但去年7月才在香港上市的安踏,首份年報就顯示,2007年凈利潤暴漲了2.6倍。 今年春節過后,晉江馬萊特服飾收編了三家瀕臨倒閉的小企業,“不光工人來了,連生產設備都一起過來了。”馬萊特副總李天扶介紹說。過去這類小企業的訂單主要靠那些大企業“吃飽剩下的”,但現在連大企業的生存都出現問題,小企業的工人自然就流到實力強點的企業中去。據記者調查了解到,一些品牌知名度相對較高,實力較強的企業,今年春節后招工比往年要來得容易。 “我覺得,那些困境中的中小企業即便被淘汰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國家產業政策是這樣定的,企業的發展需要符合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發展規劃。”泉州市紡織服裝商會副會長、格林集團董事長趙建河認為,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不規范的中小企業被市場淘汰,能夠帶來行業的重新洗牌和資源整合,促進行業的規范和良性發展,帶動產業升級。 突圍之路,考驗中小企業老板 逆境既然不可改變,那么處在“寒冬”中的中小企業如何突圍,絕處逢生,則更加考驗企業老板們的智慧。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晉江一些鞋材、輔料企業便頻頻走出國門,考察越南、印度等國市場。晉江一位鞋材企業老板介紹說,目前越南、印度等國政策大力扶持發展鞋業,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配套產業鏈還不完善,“隨著中國制造的成本陸續提高,歐美的訂單也會慢慢轉移到越南等新發展的國家,我們現在過去就是搶占先機。” 在成鞋制造方面,幾年前晉江鞋企還著力于在本地擴大生產規模時,國輝鞋業就已經開始在越南進行投資,在當地與經銷商合作生產國輝公司的品牌鞋。據了解,國輝目前在越南已經擁有4條制鞋生產線。利用當地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和當地政府扶持發展的優惠政策,新的生產基地相比目前國內的制鞋企業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 而面對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率下降等不利于外貿出口的大背景,眾多過去外向型的企業也開始調轉船頭,向國內市場進軍。據環球鞋網市場部的不完全統計,去年一年,整個泉州地區新生的鞋業品牌估計超過百個。去年8月,泉州精益鞋服開始了外貿向內銷的轉型之路。精益一舉結束所有外貿業務,推出“悅仕”品牌。而與此同時,精益也很清楚,過去鞋服品牌靠轟炸式廣告砸出品牌的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品牌的發展。“悅仕”一推出,定位于以產品為導向,主推保溫、按摩等功能性運動鞋。產品的個性化,避開了內貿市場激烈的同質化競爭。 不過,對于一些過去以外貿為主的鞋服企業,轉向內貿市場做品牌,泉州鞋服行業資深人士王志堅并不認同。“國內的市場競爭也很激烈,早走品牌之路的企業已經率先發展起來,規模效應能帶來企業的良性發展。但是外貿企業盲目跟風來做品牌,資金實力、渠道占領等方面,都有所限制。”王志堅認為,處于困境中的中小企業,其實更應該把自己擅長的某類產品做強做好,“你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哪怕是成為別人的加工廠,同樣掌握著話語權。”像前述的馬萊特服飾,其實以其500多個工人的規模來說,也只能算是二三線的品牌。但是馬萊特多年來堅持做自己擅長的棉衣生產,而把男裝系列產品中的褲子、西裝等都放手給其他加工廠去做,這也是馬萊特近年來能在國內、國外市場雙面開花的原因。 □相關新聞 紡織業生存告急 《經濟觀察報》日前報道說,3月初,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包括福建省在內的國內6個紡織產業大省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紡織行業2/3的企業利潤率只有0.62%,如果這些企業陷入絕境,將危及大約1500萬人的就業。據稱,本次調研的結果中紡協已經成文,將于近日上報國務院。 據了解,本次中紡協對6省紡織業展開摸底調研,是源于今年1月在國內開始頻傳紡織企業瀕臨倒閉的消息。后經國務院批示,春節一過中紡協隨即著手調研。3月初,由中紡協會長、各分會會長帶隊,6個調研組分赴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福建和河北調研。這6個省集中了中國最有實力的紡織企業和產業集群,6省的出口量占全行業的85%。而調研組的目的也很明確,他們想了解到,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出口退稅降低、加征出口關稅……面對密集的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紡織企業現實的生存狀態究竟如何,是否還有更強的承受力? 調研的結果顯然令業界感到壓力。參與此次調研的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認為,2007年企業經歷了多次調整,不同企業的承受力不同,紡織企業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產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產業鏈條比較長的企業面對調整時承受力更強一些。一些中小企業則很可能被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果擠壓掉。據孫淮濱提供的數據,去年1/3的紡織企業創造的利潤占了整個行業的80%,這些企業的利潤率大多在6%~10%,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只有3.9%。 據了解,本次調研結論和相關政策建議最快將于近日上陳國務院。協會希望適時回調出口退稅、取消進口棉花滑準稅等政策,給紡織業留出緩沖階段。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