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中國制造企業信息化歷程與探討
在中國制造業信息化高峰論壇上,。蔣明煒先生受邀發表了名為《中國制造企業信息化歷程與探討》的演講,本文根據現場演講錄音整理而成。 謝謝給我這個機會,我從事信息化工作有幾十年了,論壇的主辦方讓我對過去的歷程做個回顧,那我就在這里和大家談下對中國制造業信息化三十年歷程的一點個人體會。 我國的制造業信息化過程可以分成: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78年到88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提出改革開放的頭十年)、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這三個階段。追隨著制造企業的制度變革和信息化的歷程,我們回顧一下30年制造業信息化的變遷、經驗和教訓。 第一階段,78年到88年,這時候90%的企業隸屬國家各工業部、省市工業局,企業領導是國家干部,和現在公務員一樣,稱呼也是什么科長、處長。市場環境呢,當時正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計劃經濟還十分普遍,銷售員是老大,采購員要圍繞他轉。那時我們一年開兩次訂貨會,確定一年的采購計劃,根本做不到零庫存,當時恨不得能將一年的需求都采購來,市場基本處于短缺經濟。這時也出現了一些財務電算化、MRPII等。信息化處于培育期,信息技術上,還屬于主機終端系統,幾乎都是封閉系統,每家信息化產品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對信息化認識也不足,單純技術觀點,技術主宰整個項目的實施,重硬件輕軟件十分嚴重。國家當時還是比較重視提倡信息化,提供了專項研究資金。也出現了一些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廠。 到了九十年代,多數的工業部開始解散,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民營企業興起。市場經濟發展出現了過剩經濟,競爭力加劇促使企業有了變革的愿望。這時候,ERP比較熱,信息化處于發展期。信息化技術上,出現了客戶/服務器,系統走向開放,這時的操作系統有UNIX、Windows,數據庫有ORACLE、DB2、SQL Server等。人們對信息化的認識也以適應競爭的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這時候也開始提倡“一把手”政策,企業一把手要參與信息化進程中,并切實負責。但還是和八十年代時期一樣重硬件輕軟件。這時期,一大批企業實施了ERP,出現了一批示范項目。而國產軟件也開始嶄露頭角 ,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國家的863/CIMS計劃對于推動信息化非常有幫助。 國家提出了要“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21世紀現在只過了八年,這八年中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形成,政企分開。市場經濟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很深入,過剩經濟突顯。在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信息化大國,企業面對著國內外激烈的市場競爭。這階段的信息化主要是基于電子商務的ERP,協同制造。應該說此時的制造業信息化處于成熟期。新的信息技術不斷涌現,采用瀏覽器/服務器系統,很多應用基于互聯網絡,系統進一步開放。企業開始從戰略高度看待信息化,實施管理變革,管理咨詢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成效上來看,通過信息化,改變管理模式,業務流程,提高組織效率和流程效率,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商業智能(BI)開始應用。從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國家加強對信息化的推進力度。 現在,我再談下信息化發展中受人們關注的幾件大事。 本人曾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個“三個三分之一”的觀點。當時中國企業在企業制度、市場環境等都存在許多問題,一些國際信息化公司進入中國,并不了解中國國情,開發的軟件不適合中國使用。于是我便提出“國外MRPII軟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提出之后受到這些外國公司的強烈批評,他們每次開發布會都要先批判一番,到現在還在批判。他們認為我的說法是保守的,說我是“閉關守舊的代表”,不過一些國內公司卻將這個“三個三分之一”作為自主開發ERP的依據。不過后來國際公司也意識到這個問題,逐步改進。現在這個學說已經不適應了,因為中國的市場環境發展了,國際公司在進入中國前也都做了充分調研。有一家國際公司進入中國曾連續幾年沒有賣軟件而是一直在做調研,這一點讓人很佩服。 九十年代出現了“MRPII過時論”和“MRPII不過時”的爭論。九十年代初Gartner Group提出ERP的概念,國內紛紛提出“MRPII過時論”。直至2006年業界盛傳“從MRPⅡ發展來的ERP,由于設計過于復雜,供應商已不愿意去涉足,MRPⅡ系ERP最終走向沒落,甚至消亡。而進銷存加財務的ERP才是目前用戶的真正需求,實施效果也受到用戶的一致好評。”這種說法我認為是不科學的。 后來又出現了“ERP過時論”。Gartner Group對ERP的新定義提出了ERPII的概念,又有人認為ERP也過時,終結ERP、ERP是明日黃花……各種言論非常多。我本人認為ERP只是代表一個領域的名稱定義,頻繁變更是毫無意義的。一個技術領域的名稱應該定義與時空無關的該領域研究的范圍、內容、目標。 MRPII/ERP的定義帶有過多的時空和歷史的色彩,因此不斷受到攻擊就是理所當然。其實MRPⅡ也好,ERP也好,它只是代表制造業管理信息系統這一門類的技術。社會是發展的,不能因為技術的進步而頻繁地修改其名稱,陷入無休止的名稱之爭中。名稱僅僅是個“符號”,既然大家有了一些對它的共識,也沒有必要頻繁的更名。 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國內大批財務軟件公司像用友、金蝶等紛紛進軍中國ERP軟件市場, 形成了中外企業群雄逐鹿的局面。 我們必須認識到,科技部主持的863/CIMS,及863先進制造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理論研究、基礎研究、軟件開發、應用示范,這些對全國制造業信息化的普及提高功不可滅。而黨中央、國務院對制造業信息化始終高度重視。1997年十五大提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2002年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 現在制造業信息化中存在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些信息主管甚至還不知道ERP的精髓是什么。ERP的精髓是什么?縮短產品生產周期和采購提前期;降低庫存和在制品資金占用;提高準時交貨率 ;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提高生產能力,減少加班工時;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資金周轉率;提高生產經營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共享性。如果沒有先進的生產計劃控制技術,沒有MPS、MRP、SFC、CRP、JIT,沒有良好的供應鏈計劃協調與優化,要想目標是做不到的。所以生產管理,供應鏈的計劃協調與優化,是制造業管理信息化的核心! 我認為中國物流和資金流是不同步的。公司發了貨,接貨方卻并不馬上付款,他總是往后推。三月付二月的貨款,四月付三月的錢……而不付貨款,貨雖然發了,但不能開發票,財務不能入賬,不然就對不上賬了。企業內部白條風行,不見采購發票不能入庫,不開銷售發票不能出庫,企業內部各種限制條件不準入出庫,造成最基本的庫存數據不及時,不準確。庫存不準,導致生產、采購計劃,生產調度,成本核算缺乏依據。物流、財務沒有為ERP的深入實施創造條件。 另外,用信息化手段模擬手工成本,費時、費力,核算也不準確。成本數據的采集基本不依賴物流系統的數據,人工錄入大量成本數據,由于數據不準又無法進行校對。成本失真的情況普遍存在,而且缺乏成本分析,成本控制。 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也存在諸多問題。沒有把信息化作為企業的戰略來抓,沒有與企業的管理變革相結合。“穿新鞋走老路”與“削足適履”的現象同時存在。沒有得到高層領導的支持和中層領導的積極參與。重視技術,輕管理;重硬件,輕軟件,輕咨詢服務,仍然存在。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