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光顧最多的“網店村”火熱開張
一個村子400多戶,有300多戶開了網店,網店總數已達400多家,家家都賣當地“特產”羊絨制品,一年能賣出2000多萬元。最近,這個村子在網友間熱傳,還被戲稱為“網店村”。雖說這個村子不在北京,不過村民們說,他們特喜歡北京人,因為30多年前是北京人促成了他們的第一筆羊絨生意,30多年后,網上買羊絨的顧客也是北京人最多。
昨天,記者乘車6個小時來到了這個剛剛在網上出了名兒的“網店村”,“網店村”是河北邢臺清河縣城附近的東高莊村,村里人還都不知道他們出名了。經村民指引記者找到了第一個在網上開店的村民劉玉國家,走進院子便看見一個小伙子正在與快遞員打包發貨,“這是10分鐘前剛下的訂單,有羊絨衫也有羊絨線,一共5件。”小伙子說,雖說現在剛進入夏天,不過因為是全年最便宜的時候,所以常有網友來逛店撿漏兒。院里共4間屋子,分別是倉庫、發貨間、小型加工車間和網店客服間,客服間里有10臺電腦,10名網店客服都在忙著用淘寶旺旺與買家“聊天”賣東西,他們都是東高莊村或附近村子的村民,現在當客服月收入能有兩三千元。
清河縣素有“中國羊絨之都”之稱。據介紹,1978年,當地一位農民發現內蒙古很多羊毛衫廠里的下腳料都被扔掉,覺得很可惜就以極低的價錢買了回來,請專家把自己的梳棉機加以改造,想試試能否從下腳料中梳理出羊絨,沒想到這一試還真成功了,他順利地把羊絨賣到了北京清河的一家地毯廠,大賺了一筆。從此羊絨產業在清河興起。劉玉國恰好在那年出生,看著鄉親開起了羊絨加工作坊,劉玉國的爸爸也買了幾臺疏絨機做羊絨加工。初中畢業后,劉玉國開始幫家里跑業務,“我們都是小作坊,推銷處處碰壁,村里各家小作坊的生意都不溫不火,將將維持生計。”
2007年11月,劉玉國試著在淘寶上開了家網店,沒想到第一天晚上就做成了第一筆交易,賣了435元,“當時我啥都不會,買家笑我是‘菜鳥’。”不過,劉玉國很快就掌握了網絡銷售的秘訣,2008年賣出了30萬元,他用賺來的錢買了兩輛車。2009年銷售額猛增到1000多萬元,兩年多的時間他買了3輛車、一處200多萬元的廠房。村里人看到了紛紛開起了網店,現在村里除了不會上網的老人和孩子,幾乎都有了自家的網店。據淘寶網統計,該村注冊的網店有400多個,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就有20多家,去年,該村通過網絡銷售的羊絨紗線有300多噸,銷售額2000多萬元。“自從開了網店,村里都看不到閑人了,也沒人喝酒鬧事兒了。”村民們都說,雖然大家都賣羊絨制品,但從沒惡性競爭,反倒是互助互利的更多。
清河羊絨制品市場管委會主任孫連嶺告訴記者,目前清河的羊絨產量占據了全國50%的市場份額,去年交易額達20多億元,其中網絡銷售交易額達3億多元。在清河有的企業在為國內外大牌做代工,有的企業在默默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有的企業在做普通百姓消費得起的羊絨產品,不論哪類企業,北京消費者都是常客,他們不僅在網上買,還常開車到清河團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