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潮席卷制鞋行業 代工鞋企正在瓦解
為應對員工自殺,富士康兩度大幅度提高薪酬。
由富士康引起的加薪潮正在席卷整個珠三角,并向全國蔓延,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珠三角代工歷史即將結束?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中國人力資本上升,珠三角代工優勢正在失去,代工企業面臨著洗牌,低附加值的企業將倒閉。
加薪趨勢不可逆轉
遭遇“跳樓門”之后,針對外界指責,富士康兩度提高全體員工的薪水,累計薪酬調整幅度高達122%,這種罕見的大幅度加薪引來了同行的疑問。
“今天出了問題,加薪20%,明天出了問題,再加20%,后天出了問題怎么辦?一年以后富士康還會維持目前的薪資水平嗎?”6月28日記者采訪到深圳奔達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管理人員鄧先生,他表示,企業加薪要通過科學分析,循序漸進地加,而不是瘋狂式地加,這不符合企業成長規律。
在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老板也對郭臺銘的舉措也表示不理解,他對記者說:“加薪是趨勢,但不是這么瘋狂的方式,不知道郭臺銘出于什么目的,是打擊對手,還是轉嫁成本到產品上下游,現在都還不好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富士康大幅度加薪直接影響珠三角電子產品代工企業,許多同行業不得不緊隨著加薪,否則員工會不同意。同時,加薪也對珠三角其他行業乃至整個代工企業產生壓力。
“這種大面積高幅度的工資上漲趨勢,并不是富士康或本田事件所引發的一種偶然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文書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加薪是一種趨勢,是勞動力市場調整的必然結果。
在東莞厚街工業園區,浩成鞋業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楊進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不管富士康加不加薪,別的代工企業都要加薪,因為缺工,要通過加薪來招工。”
記者去年12月在東莞厚街采訪時發現,每家企業門口都張貼著招工信息,許多企業甚至把長長的招工橫幅高掛在辦公樓前側。今年4月,記者再次來到厚街,發現情況依舊,招工難還在繼續。
以楊進所在的制鞋企業為例,為了招到工,去年普工工資就達到了1200元、技術工工資2000元。楊進說:“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企業在不斷加薪,現在技術工的工資都達到了2500元左右,3000元的也有,但仍然招不足工。”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和香港貿發局對珠三角港企近日所做的調查顯示,在調查的160家港企中,150家即九成以上的港企都遇到勞工短缺的問題。如果按缺工率估計,整體的缺工人數為29517人,占160家港企在珠三角總員工數目的20.8%,即平均每家企業短缺197名工人。
高文書表示,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格局正發生著根本性變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已經由無限供給轉變為有限剩余,那種不提高工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從農村獲得勞動力供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代工企業壓力增大
富士康國際近日發布的盈利預警稱,由于價格下降和產品結構變化,今年上半年虧損將擴大。截至7月5日,富士康國際的股價已經從1月18日的11.68港元一路下跌到5.01港元,跌幅超過了57%。
雖然富士康國際的盈利預警對其加薪影響只字未提,但市場普遍預期,加薪將進一步導致其虧損擴大。
“一加薪,壓力馬上就顯現出來了,特別是外銷方面,現在訂單多,取消的也多,許多是因為加薪后,企業沒有利潤而不敢接或者取消訂單。”與多家代工企業有業務往來的廣州鴻潤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經理李雪花向本報記者解釋:“對代工企業來說,成本是核心,成本直接決定企業的存亡。”
{page_break}
在深圳,一家有兩萬人規模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老板向記者訴說了他的尷尬處境:“受富士康大幅度加薪影響,我們企業不得不加薪,電子產品代工所賺取的利潤極低,在3%—5%之間,工人工資再提高20%—30%,企業就沒有利潤了。”
據悉,珠三角代工企業絕大多數利潤率不超過10%,電子制造服務業平均毛利率自2006年的6.2%驟降到如今不足3%,而凈利潤則不到1%。
“現在違約的特別多,訂單也不敢接,因為存在著未知風險,對富士康來說,規模大,與客戶有議價能力,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本身實力就弱,又沒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和固定的客商,前景非常不樂觀。”東莞市叮當動漫科技有限公司老板陳克6月29日對本報記者這樣表示。
代工企業通過與客戶議價來轉嫁加薪成本被許多外界人士所倡議,但就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看,即使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在與客戶蘋果議價方面也存在著困難,富士康要求轉嫁部分提高的勞動力成本,未能得到蘋果的積極響應。
而蘋果iPad平板電腦的毛利率超過100%,以富士康為代表的組裝廠,他們的毛利僅在2%至4%之間。
有分析認為,代工企業在產業鏈中發揮的作用便是幫品牌企業降低成本、減少風險,這樣的性質決定了其運作追求成本最小化,也決定了其較低的議價能力,富士康如果要求提高代工利潤,客戶則會把訂單下到其競爭對手那里。
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是必然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建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勞動成本上升是個持續的問題,加薪是遲早的事情,珠三角代工企業將面臨著洗牌,一些產能過剩的會被淘汰,一些企業會轉型升級,另外一些企業會遷移出去。
搬遷潮暫未形成
繼大幅度加薪之后,富士康發言人童文欣近日表示,今年年底前,公司可完成將大部分產能北遷的計劃,最終將只有部分產能留在深圳,內遷的目的是降低勞動力成本。據了解,富士康要搬遷到的天津、重慶、河南等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均大幅低于深圳。
有報道稱,許多企業跟風而轉戰內地,形成了搬遷蝗蟲效應。記者調查發現,珠三角大多數代工企業只是有搬遷的想法,真正搬遷的還是個別現象。
“我所知道的企業沒有一家搬遷的,勞動力成本要考慮,但企業發展還有其他因素,而且廣東的投資和外貿環境也是內地無法比擬的。”深圳奔達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管理人員鄧先生說。
搬遷潮并未形成,這也得到了廣州華尚集團總經理鄧金生的認同,他認為,“廣東的薪酬在逐步提升,內地同樣也會提升,而廣東的薪酬和內地薪酬拉開很大距離是不可能的。”
高文書則對記者說:“可以預測,今后中西部地區工資水平會更快地增長。”但他同時表示,對中西部地區而言,目前企業對勞動力的爭奪遠不如廣東激烈,而且農民工供給相對充裕,近期出現工資大幅度上漲的可能性不太大。
也有報道稱,珠三角代工企業正在往越南、印度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轉移。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向東南亞轉移的臺資企業雷聲大雨點小,包括正在越南投資的富士康,資本金也沒完全到位。
“當地找不到足夠的熟練工人,基礎設施配套也欠缺,產業鏈也不完善。”鄧金生認為,只有個別規模大的代工企業可以在東南亞這些地區布點,中小代工企業無力轉移,而且國際訂單也會下到當地代工企業,“對珠三角中小代工企業來說,談不上轉移”。
高文書表示,即使存在轉移現象,也不必大驚小怪,隨著中國勞動者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中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必然相對提高,不可能永遠都在低端環節做世界的打工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